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研究 >

婴儿大便典型颜性状图解

-

2022年4月16日发(作者:疫苗副作用)

婴儿大便典型颜性状(图解)

婴儿大便是什么性状呢?有多少种婴儿大便?哪些性状的大便是正常的?

对于很多刚成为父母的家长来说,辨别婴儿大便是否正常,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

情。其实,婴儿大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婴儿身体状况和健康情况。只要婴

儿父母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并且勤加观察,婴儿大便也能成为了解宝宝健康状

况的好帮手。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婴儿大便的次数存在着比较大的个体差异,所以,

专家和医生一般建议,仅从婴儿大便次数,一般不足以判断出婴儿大便的状况,

更重要的是结合婴儿大便的性状,观察和了解婴儿大便的情况。

工具/原料

观察婴儿大便性状,包括,颜、质地等

当婴儿大便性状发生干煸,如出现大便中有血或者粘液等,同时,伴有发烧,呕

吐,烦躁易怒,拒绝进食,小便减少或颜变深,活动减少等情况时,应及时就

医。

一、婴儿大便十二种性状

1、绿黑,粘性的婴儿大便,又名胎粪:通常类似柏油状。胎粪是婴儿

出生后最初的大便,是由羊水中带来的残渣形成的。它看上去黑中带绿,是正常

现象,因为其中含有胆红素,这是红细胞的降解产物。婴儿在刚出生的3天内排

出这样的大便是正常现象,妈妈不用担心。

2、黄,松软的大便,又名母喂养型婴儿大便:通常是黄的凝固状。

母中含有完美的营养,母喂养的婴儿大便一般不臭,大便时伴随放响屁,听

上去拉得很多。一直母喂养,这种类型的婴儿大便就会持续下去,直到添加配

方奶或固体食物为止。

3、黄褐,厚实的大便,又名配方奶喂养型婴儿大便:通常是糊状。这样

的大便是配方奶的副产物,可以来自完全的配方奶喂养,也可以来自对母的补

充喂养。在此阶段,当大便过硬或水样时妈妈应引起注意。

4、绿褐,糊状的大便,又名固体食物掺入型婴儿大便:这是日常食品的

混合产物,是正常的。当婴儿开始吃固体食物时,通常会排出绿褐的大便,但

你也可能在这之前就看到过这种颜。这种颜的婴儿大便,一般是正常的,但

如果婴儿还有其他症状使你担忧,最好咨询医生的专业意见。

5、水样,褐,松散的大便,又名腹泻型婴儿大便:通常呈水样,夹杂块

状物。婴儿偶尔拉肚子不需要引起警觉,但如果持续两天或更长时间,就可能是

腹泻。腹泻会造成脱水,也可能是感染的征兆。通常这种感染并不危险,但由于

拉稀而流失大量体液从而导致脱水,这应该引起注意。需要给宝宝补充流质—

—配方奶和水,或进行多次母喂养。

小儿腹泻分为急性感染性腹泻和慢性腹泻。急性腹泻,轻症者仅有大便次数

增多,重者大便可多达10余次,多为黄水样或蛋花样便,可伴有发热、呕吐、

脱水、电解质紊乱。少数出现粘液便或脓血样便,表现感染中毒症状,需要及时

就医。

慢性腹泻,指病程在两个月以上的腹泻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

其中一个常见的病因是“糖消化不良”。当宝宝吃奶后,其中的糖在小肠内

经过糖酶的水解后被吸收利用。但有的宝宝肠道先天缺乏糖酶,致使糖在

小肠内不能被水解而直接进入大肠。在大肠细菌的作用下产生酸性气体,刺激肠

道因而导致腹痛、腹胀和腹泻。无论是吃母或是吃牛奶的宝宝均可发生。宝宝

糖消化不好的典型粪便是水样便,可能有泡沫,酸臭味,然而大便常规往往是

阴性的。宝宝一般食欲尚好,发育正常。此类宝宝可以改服低糖或无糖奶粉,

糖含量低至2g/L能够改善糖消化不好引起的腹泻。

6、干,褐,硬的大便,又名便秘型婴儿大便:通常外形和质地如泥土、

粘土或卵石。偶尔的便秘是正常的,特别是配方奶喂养的婴儿。这类大便表面偶

尔可见血丝,这是因为干硬的大便对门周围的软组织造成了轻度的撕裂伤。

奶粉中含棕榈油,棕榈油分离的棕榈酸会和肠道中的钙质结合形成钙皂,就

会造成宝宝便便干硬、便秘,同时影响脂肪和钙质吸收。另外,奶粉中的牛奶蛋

白是大分子蛋白质,宝宝肠胃道还没发育完全,大分子蛋白质消化不好会引起排

便困难和便秘,所以建议选择不含棕榈油的小分子蛋白配方奶粉。

7、粉红,半消化的食物,又名人为变型婴儿大便:宝宝吃进什么就排

出与吃进的食物外形颜相似的大便。一旦宝宝开始吃固体食物,你会发现宝宝

的大便会随着每餐食物的不同而发生颜和质地的变化。妈妈需要注意宝宝吃了

些什么,确定吃进去的食物与排出大便颜之间的关系。如果宝宝的大便变成红

而又找不到明确的原因(没有吃过麦片粥或者红食物等),请及时咨询医生。

8、深绿、厚而黑的大便,又名为补铁剂型大便:在某些宝宝体内,肠道

细菌与补铁剂或铁强化配方奶中的硫酸铁反应,使大便呈深绿,甚至有时呈绿

黑。只要宝宝在吃这种铁剂或配方奶,那么这种颜就会持续下去。研究表明

铁剂不会引起宝宝消化系统的疾病或不适,没有必要为这种颜变化而担忧

9、亮绿、绿多泡的大便,又名前奶/后奶失衡型大便:对于母喂养

的宝宝,当摄入的前奶比后奶多时,有时候就会排出亮绿的大便。通常前奶甜

而稀薄,后奶浓而多脂。妈妈可每侧房哺时间至少保持20分钟,然后才换

到另一侧房。有的时候,病毒也会使宝宝的大便变成亮绿,如果宝宝变得挑

剔,显得烦躁不适,应及时就医。

10、带有红血丝,带有血或粘液的干硬大便,又名血便:鲜红大便

表明宝宝的门周围有轻度撕裂伤或裂,是由于挤压导致门周围轻度开裂。

你可能看到宝宝的大便中有粘液丝。偶尔出血不用担心,通常一旦便秘问题解决

了,出血也就停止了。如果出血较多(超过数滴)或当大便变软时出血还不止,

要看一下医生。

11、黑、厚或柏油样大便,又名黑便:黑便是又厚又黑的大便,可能含

有来自上消化道的血液,如果宝宝拉出黑便,而又不是胎粪(胎粪通常在出生后

几天内排出),应立即就医。

12、粉状,灰白、无或白大便,又名陶土便:可能是胆汁缺乏的表

现,可能出现肝脏或胆囊疾病。胆汁是产生于肝脏、储存在胆囊的消化液。由于

消化过程中胆汁的分泌,婴儿大便因此具有正常的颜。如果宝宝的肝脏不产生

胆汁,或者胆汁分泌受阻,他的大便就会变成白。白大便是很少见的,应立

即就医。

二、婴儿大便其他常见性状

奶瓣:指宝宝大便中有白颗粒或瓣状物。奶瓣的大小程度,反映了宝宝对

饮食中蛋白质消化的情况。奶瓣通常情况下小于米粒大小。当婴儿大便中出现大

于米粒的奶瓣时,一般是蛋白质消化不好造成的,没消化的蛋白质和食物中的矿

物质结合形成了奶瓣。

宝宝肠道尚未发育成熟,难以完全消化母中蛋白质含量较高的蛋白质或

配方奶中的大分子牛奶蛋白。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坚持母喂养。母的妈妈

应注意饮食,少吃些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喝奶粉的宝宝换成小分子蛋白的配方

更容易消化。蛋白质消化好了,大便中的奶瓣可能因此变少和变小。妈妈可以考

虑选择部分水解清蛋白配方替代常规的大分子牛奶蛋白奶粉。市面上比较好的

部分水解蛋白配方奶粉有几款,以雅培亲护易消化配方为例,部分水解蛋白更容

易消化。这样就有机会改善因为大分子蛋白消化不好引起的,宝宝拉较大片奶瓣

的状况。

如果改善了妈妈的饮食或者换成了小分子蛋白的易消化奶粉,仍然有奶瓣

的问题,妈妈也不必着急。只要宝宝生长发育正常,就说明宝宝已经吸收到足够

的营养,拉奶瓣对宝宝的健康没有影响的。

三、婴幼儿异常大便性状:

1、泡沫便:婴儿大便是软的糊状,伴有泡沫,有酸臭味,宝宝食欲和精

神正常的情况下,通常是碳水化合物消化不好。

宝宝胃肠道发育不成熟,肠道内用来消化糖的糖酶不够多。这时候如

果吃了多的糖就会消化不了,肠道里的细菌会发酵没消化的糖,分解出的气

体就是大便里的泡沫。

如果可以,应母喂养,妈妈少吃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的食物,如米粉、

面条、面食、饼干及土豆、红薯等。普通奶粉中的主要碳水化合物是糖,针对

宝宝糖酶分泌不足的情况,改换成低糖配方,配合使用糖酶,益生菌,可

改善泡沫便。

2、粘液便、粘液血丝便:婴儿拉粘液便提示消化不好,有血丝提示肠黏膜

有损伤,要注意以下几种可能的疾病:第一、常见的是肠道病毒或者细菌感染引

起急性胃肠炎,肠黏膜损伤可以出现这种情况;第二、要注意孩子可能是有食物

过敏,常见牛奶蛋白过敏,食物过敏可以引起肠黏膜损伤,出现血丝,也可以引

起腹泻,拉黏液便;第三、如果婴儿有先天性的肠道畸形,如肠重复畸形、胃黏

膜异位等等,在孩子各种原因引起腹泻的情况下也可以出现黏液便及有血丝。应

该到医院检查原因。

3、脓血便:指大便中混有脓状物质及血液。原因是肠道有炎症或受外界刺

激,如细菌性痢疾,炎症性肠病等均可以造成肠道的黏膜受损,出现脓血便。应

该及时到医院检查原因。治疗原则是针对病因对症治疗。

感染性因素:最常见的是痢疾,其他细菌感染或寄生虫有时也能引起脓血便。

非感染性因素:最常见的是溃疡性结肠炎,此外结肠息肉、直肠息肉和恶性

肿瘤发生坏死和继发感染后也会出现脓血便。

(1)便秘性结肠炎:便秘、腹泻、腹泻与便秘交替、排便困难等导致黏液

便、脓血便等。

(2)周肿瘤:除便血、脓血便外,可伴有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肝转移、

门瘙痒等。

4、水样便、蛋花汤便:多为轮状病毒或产毒素细菌感染,小儿尤其是两岁

以内婴幼儿,腹泻发生在秋冬季节,以轮状病毒肠炎可能性大,发生在夏季以产

毒性大肠杆菌肠炎可能性大。水样便大便清稀,粪便水样,因水泻频繁,机体

严重失水导致脱水,应该及时就医。

注意事项

1、对于腹泻的宝宝:做好臀部护理,防止红屁股。每次温水清洁后要抹一

些护臀霜或者擦少许香油以隔绝排泄物。

2、对于便秘的宝宝:做好宝宝的行为调整,养成良好的排便规律。最早可

以从2~3月龄开始进行排便训练,先定时把便,等宝宝大一些后可以使用便器

进行训练。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