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研究 >

中国产科发展的现状与展望

-

2022年4月17日发(作者:肾衰宁胶囊)

中国产科发展的现状与展望

发布时间:2015-4-1512:58:45作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杨慧

霞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近年来,我国产科在母体医学、胎儿医学及普通产科几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孕产妇病死率

呈明显下降趋势,但产后出血仍然是目前导致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而且,因产后出

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大多数是可避免的,值得我们深思。

制定产科规范促进产科与国际接轨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成立后,积极组织全国专家撰写各种规范并推动这些规范

在临床实施,自2007年产科出台《妊娠合并糖尿病诊治规范(草案)》并刊登在《中华妇

产科杂志》以来,至今已陆续发布10多项产科诊治规范及专家共识。2014年,产科学组专

家组在既往已发表指南的基础上修订并发表了《妊娠合并糖尿病诊治指南(2014)》《产后

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14)》《妊娠晚期促宫颈成熟与引产指南(2014)》,并首次发表

了《剖宫产手术的专家共识(2014)》《新产程标准及处理的专家共识(2014)》《胎膜早

破诊断处理规范(第1版)》,并陆续在《中华妇产科杂志》发表。为进一步推行上述诊治

规范在临床实施,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妇产科杂志》以及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

科学组联合举办的“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产科指南巡讲”已经启动。

另外,国内产科专家受邀参加国际学术组织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妇产科联盟等产科领域

相应规范制定,将中国产科研究证据引入相应的规范修订工作中。

进一步促进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率

随着剖宫产史带来的瘢痕妊娠、凶险性前置胎盘和胎盘植入病例的增多,特别是“单独二

胎”政策放开后,上述并发症的增加更是给产科临床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挑战,让广大妇产科

同道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降低初次剖宫产率的急迫性。

针对我国剖宫产率较高的现状,近年来,通过政府和学术组织的共同努力,以及国家“单独

二胎”政策的实施等一系列措施,我国很多地区的剖宫产率已明显下降。北京地区剖宫产监

测数据显示:2010年剖宫产率高达51.8%,2014年已降至42.5%,降幅达18.0%。与既往

相比,2014年剖宫产率的降幅最大。2014年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法》颁布20

周年,国家爱婴医院复审已经将母喂养率和剖宫产率定为妇幼院的考核指标之一,提

出要减少及避免无医疗指征的剖宫产。

剖宫产史再妊娠所引起的相应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包括瘢痕部妊娠、凶险型前置胎盘、

胎盘植入诊断与处理、剖宫产术后试产等。

胎儿医学的快速发展

尽管我国在出生缺陷防控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面临巨大挑战。产前筛查与诊断一直

是我国出生缺陷防控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产前诊断工作多局限于染体检查及彩超结构筛

查等,但是染体异常仅占出生缺陷的小部分,因而加强单基因病、遗传代谢病等筛查,推

进以产科为核心的多学科会诊平台建设,是产前诊断工作的重点问题。

目前,国际上陆续发布了针对无创产前检查技术(NIPT)临床应用的指南,强调孕妇在

接受NIPT前应进行充分的遗传咨询。2014年初《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了Bianchi

等发表的一项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在胎儿21-三体和18-三体综合征的检测中,

NIPT比血清学筛查更具优势。但由于该项技术在我国的临床应用尚不规范,可能存在相关

的伦理和法律问题等,随着国家生育政策的调整,经产妇以及高龄孕妇比例会有一定程度的

增加,产前诊断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也将更加突出。如何将NIPT在我国的产前筛查和诊断

工作中合理定位,还需要进一步探讨,这个定位不仅应基于循证医学证据,而且应将价值医

学的概念引入该项技术的临床应用评价体系。

同时,由于多胎妊娠发生率不断升高,使母胎并发症增高,但目前我国的临床监测和管理缺

乏规范,因此基于国内外建立的多胎妊娠相关研究,而制定的我国多胎妊娠诊治规范即将发

布。目前国内已经开展了针对性的胎儿宫内治疗,如复杂双胎的宫内治疗、子宫外产时处理

技术,将胎儿疾病的治疗窗提前,提高了围产儿的活产率和生存质量。

此外,还要重视健康和疾病的发育起源学说,加强孕期以减少成年疾病负担。该学说

指出,生命早期的不良经历与成年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关系密切,关注妊娠

期相关疾病,监控和诊治妊娠合并症,推进规范化诊治,改善胎儿宫内环境,对于预防

成年期慢性病、降低全民医疗成本意义重大。

大数据时代的协同创新

当前处于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医学领域也迅速发展,医学文献的数量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全球医药类期刊近3万种,每年发表论文200多万篇,并且这一数量还在以每年7.0%的速

度递增。临床医生每天必须阅读大量的专业文献,才可能跟上现代医学发展的速度。与此同

时,在科研的过程中,大数据的利用、开发和整理,可以颠覆以往很多研究结果,带来意想

不到的收获。大数据在全球范围正在逐渐影响到医学领域,尤其涉及到大数据在临床诊治中

的应用,其通过对各种措施的比较,帮助医生选择最有效、最具有成本效益的诊疗方案,真

正实现从循证医学到价值医学的转化;通过大数据分析,可发现疾病人分布特点等;大数

据让远程监控诊疗成为可能。医生通过从远程监控系统收集数据,并将分析结果反馈给监控

设备及人员,从而实时诊断并确定治疗方案。

我国产科拥有大量孕产妇和新生儿相关疾病的临床资源,但是,如何利用大数据进行很好

的产科领域相关研究选题及设计,值得思考。这些数据主要可涵盖产前筛查诊断、胎儿发

育缺陷、个体基因测序和数据快速处理、孕期筛查项目卫生经济学评价(如孕期甲状腺疾病

筛查、妊娠期糖尿病等最佳筛查策略)等。随着生命早期与成年期健康与疾病影响研究的深

入,利用组学研究及不同组学间的关联研究,从环境、个体生活方式行为等暴露组学,到个

体细胞分子水平上的基因组学、表观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宏基因组学,

再到个体健康和疾病状态的表型组学等,利用大数据将各种组学进行综合及整合,既能为疾

病发生、预防和治疗提供全面、全新的认识,也有利于开展个体化医学,即通过整合系统生

物学与临床数据,可以更准确地预测个体的患病风险和预后,有针对性地实施预防和治疗。

筚路蓝缕,殚精竭虑,国内产科同行应共同参与,推动我国产科领域高质量研究的进行,揭

示新的科学现象。

小结

过去一年中,我国对妊娠相关疾病的重视程度明显增加,科技部973和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

目中均包括了母胎界面相关等妊娠期重大疾病的研究,涉及到子痫前期、复发性流产以及胎

儿发育受限等主题,涉及从发病机制到疾病预防干预等多方面的研究。组织多中心前瞻性研

究,良好的课题前期设计,多个合作和参与研究的团队,临床资源的规范化和统一化,是高

质量研究结果的保障和基础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