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研究 >

道地药材标准 内蒙黄芪

-

2022年4月17日发(作者:金六福42度浓香型白酒价格)

T/CACMXXXX-2018

道地药材内蒙黄芪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内蒙黄芪道地药材的术语和定义、来源及植物形态、历史沿革、道地产区及生境特征、

栽培及采收加工、质量特征及包装、标志和标签、运输及贮存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内蒙黄芪道地药材的生产、销售、鉴定及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SB/T11094《中药材仓储管理规范》

SB/T11095《中药材仓库技术规范》

T/CACM003-2016道地药材标准编制通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3术语和定义

T/CACM003-201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T/CACM

003-2016中的某些术语和定义。

3.1道地药材Daodi-ChineseMedicinalMaterials

指经过中医临床长期应用优选出来的,产在特定地域,与其他地区所产同种中药材相比,品质和疗

效更好,且质量稳定,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中药材。

[T/CACM003-2016定义3.1]

3.2内蒙黄芪NeimengHuangqi

产于内蒙古自治区固阳、武川、兴和、乌拉特前旗、达茂旗、四子王旗、丰镇、察右中旗、察右后

旗等阴山北麓沿线旗县的栽培黄芪药材。

4来源及形态

4.1来源

来源于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licus(Bge.)Hsiao

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

4.2形态特征

膜荚黄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ge.

1

T/CACMXXXX-2018

多年生草本,高50-100cm。主根肥厚,木质,常分枝,灰白。茎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细棱,

被白柔毛。羽状复叶有13-27片小叶,长5-10cm;叶柄长0.5-1cm;托叶离生,卵形,披针形或线状

披针形,长4-10mm,下面被白柔毛或近无毛;小叶椭圆形或长圆状卵形,长7-30mm,宽3-12mm,

先端钝圆或微凹,具小尖头或不明显,基部圆形,上面绿,近无毛,下面被伏贴白柔毛。总状花序

稍密,有10-20朵花;总花梗与叶近等长或较长,至果期显著伸长;苞片线状披针形,长2-5mm,背面

被白柔毛;花梗长3-4mm,连同花序轴稍密被棕或黑柔毛;小苞片2;花萼钟状,长5-7mm,外

面被白或黑柔毛,有时萼筒近于无毛,仅萼齿有毛,萼齿短,三角形至钻形,长仅为萼筒的1/4-1/5;

花冠黄或淡黄,旗瓣倒卵形,长12-20mm,顶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较旗瓣稍短,瓣片长圆

形,基部具短耳,瓣柄较瓣片长约1.5倍,龙骨瓣与翼瓣近等长,瓣片半卵形,瓣柄较瓣片稍长;子房

有柄,被细柔毛。荚果薄膜质,稍膨胀,半椭圆形,长20-30mm,宽8-12mm,顶端具刺尖,两面被白

或黑细短柔毛,果颈超出萼外;种子3-8颗。花期6-8月,果期7-9月。

蒙古黄芪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licus(Bge.)Hsiao

植株较膜荚黄芪矮小,小叶亦较小,长5-10mm,宽3-5mm,荚果无毛。

5历史沿革

黄芪原名“黄耆”,始载于汉代《神农本草经》,“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创,排脓止痛,大风,

痢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并列为上品。明代李时珍谓:“耆者长也,黄芪黄,为补药

之长,故名”。

黄芪植物形态描述最早见于唐·《新修本草》,苏敬曰:“叶似羊齿,或如蒺藜,独茎,或作丛生”。

肖炳《四声本草》最早提及黄芪的“花黄”。

宋代本草古籍对黄芪的原植物形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载。宋·《图经本草》苏颂曰:“根长二三

尺以来,独茎或作丛生,枝干去地二三寸。其叶扶疏作羊齿状,又如蒺藜苗,七月中开黄紫花。其实作

荚,子长寸许。八月中采根,用其皮折之如绵,谓之绵黄芪。……黄芪质柔韧,皮微黄褐,肉中白”,

宋·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记载了“宪州黄芪”图,植物形态图与《本草图经》一致。

早在元朝末年内蒙古大青山区就有大量的野生黄芪分布。山西《浑源县志》记载,“元朝末年,在

浑源县西南山区碾子沟村的世代土著猎人王应昆、王应仲兄弟俩到内蒙古大青山狩猎,顺便采摘了一些

内蒙古黄芪种子回浑源并撒播于恒山上种植。”内蒙黄芪与浑源黄芪具有相同的基源。

明代对黄芪的记载基本上沿用唐、宋两代本草的记载。明·《救荒本草》对黄芪植物的描述较详,

“其叶扶疏,作羊齿状,似槐叶微尖小,又似蒺藜叶,阔大而青白。开黄紫花,如槐花大。结小尖角,

长寸许”。《本草原始》中李中立曰:“肉白心黄,仿佛人参防风”。《本草蒙筌》、《本草纲目》中

均有附图,植物形态图与《本草图经》一致。

内蒙古产黄芪最早记载于清朝《植物名实图考》(1848年),吴其濬说:“黄芪有数种,山西、蒙古

产者佳”,认为“山西、蒙古”产黄芪质量好,记录的植物形态图与《本草图经》一致,为后世将山西、

内蒙古黄芪作为道地药材提供了依据。唐宗海《本草问答》云:“黄芪或生汉中,或生甘肃,或生山西,

或生北口外(指河北省蔚县与山西省广灵县、灵丘县之间诸关口以外),令统以北方立论,有理否?答

曰:虽不必截然在北,然其为性实皆秉北方水中之阳以生,其主北方立论,则就乎得气之优者而言,故

黄芪以北口外产者为佳。”《本草问答》用传统中医理论详细解释了各地产黄芪品质好坏的原因,认为

黄芪以质体松泡,孔道多,以产于北方者为佳,也为内蒙古产黄芪作为优质黄芪奠定了基础。清末《本

草思辨录》周岩谓:“黄芪中央黄,次层白,外皮褐,北产体虚松而有孔”。其“北产”可能指东北,而“体

2

T/CACMXXXX-2018

虚松而有孔”之说如以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的性状特征作比较,更接近主要分布于华北及东北的膜荚黄

芪。

近现代时期,陈仁山著的《药物出产辨》(1930年)载:“正芪产区有三处:一关东,二宁古塔,

三卜奎,产东三省,现时山西大同、忻州地区,内蒙古及东北产者为优。……又有一种名禹州芪,乃由

口外(指古北口外,今河北的张家口、承德大部分地区及内蒙古部分地区)运至禹州,……非产禹州。”

进一步说明了黄芪的道地产区为山西、内蒙古和东北。《绥远通志稿》(1937年完成初稿)载:“武川

县……药材以大黄、黄芪、防风、黄芩、党参、甘草数种为大宗,……黄芪产量尚丰,……十九年度省

府年刊载黄芪十万斤,……黄芪数似多,虽未为确,要以武川为主要产区”。清末民初,内蒙古武川县

已获“黄芪之乡”之称。由于人们的大量采挖,野生黄芪日趋减少,到1940年《武川县志略》载:“年

产黄芪三千斤”。

1959-1963年《中国植物志》记载:蒙古黄芪主要产于黑龙江、内蒙古、河北、山西。1964年谢宗

万《中药材品种论述》记载:“黄芪(膜荚黄芪、东北黄芪)Astragalusmembranceus(Fisch.)Bge.,……

卜奎芪、口芪、正芪等均指此而言。《证类本草》‘宪州黄芪’即为此种”、“绵黄芪(内蒙古黄芪)

AstragalusmembranaceusBge.,主产于内蒙古、山西、河北及东北地区,……内蒙古的红蓝芪、炮台

芪、北箭芪,山西白皮芪,亦为此种”。1989年胡世林《中国道地药材》记载:“正口芪为华北北部的

道地产品,根条粗直,表皮黄白,纵皱纹浅,皮柔韧,断面纤维性,皮层厚,呈网状分层结构。其基

源为蒙古黄芪,华北北部即为山西雁北、忻州地区及内蒙古南部地区。”说明内蒙产黄芪的基源植物有

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1988年内蒙古《武川县志》记载:“1958年,县医药公司曾进行黄芪的人工种植,……

收效不大。1979年,……开始大量种植。到1983年栽种面积9000多亩,产量40多万公斤。”1996年《中

国药材学》载:黄芪“主产于山西、黑龙江、内蒙古、甘肃”。2014年,内蒙古中蒙药协会统计[19]:

蒙古黄芪20世纪70年代在包头固阳县引种推广成功,在当地和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

旗形成内蒙黄芪在内蒙古最早传统种植区域,后由西向东逐渐扩散,达茂旗、四子王旗、察右中旗、察

右后旗、丰镇市、兴和县、正蓝旗、太仆寺镇、翁牛特旗、巴林左旗、克什克腾旗、敖汉旗等相继引种

成功,种植总面积为7万公顷,按每公顷产500公斤鲜货计算,内蒙古年产蒙古黄芪药材统货达1.2万吨。

上述历代本草对黄芪的形态、果实特征,以及开花结实、采收季节的记载与当今黄芪的描述基本一

致,而至宋代起记载的黄芪,即今之药典中的蒙古黄芪licus

(Bge.)Hsiao及膜荚黄芪Astragalusmembranceus(Fisch.)Bge.植物主要分类特征基本相符,内蒙古自治区

固阳、武川、兴和、乌拉特前旗、达茂旗、四子王旗、丰镇、察右中旗、察右后旗等阴山北麓沿线旗县

为其原产地或道地产区。故可认为我国宋代以后所用的黄芪和当今商品黄芪来源类同。黄芪道地产品从

最初的甘肃、四川北部、陕西南部以膜荚黄芪及淡紫花黄芪为主,逐渐过渡至道地以山西、内蒙古蒙古

黄芪为主的趋向。现今的用药也认为来源于蒙古黄芪的质量最佳。内蒙黄芪历史沿革见表1。

表1内蒙黄芪历史沿革表

年代

近现代

出处产地及评价

《植物名实图考》“黄芪有数种,山西、蒙古产者佳。”

《药物出产辨》“正芪产区有三处:……现时山西大同、忻州地区,内蒙古及东北产者为优。……又

有一种名禹州芪,乃由口外(指古北口外,今河北的张家口、承德大部分地区及内蒙

古部分地区)运至禹州,……非产禹州。”

近现代《绥远通志稿》“武川县……药材以……黄芪、……甘草数种为大宗,……黄芪产量尚丰,……十九

年度省府年刊载黄芪十万斤,……黄芪数似多,虽未为确,要以武川为主要产区”。清

末民初,内蒙古武川县已获“黄芪之乡”之称。

近现代《武川县志略》“年产黄芪三千斤。”

3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