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研究 >

从三焦论治喘证

-

2022年4月17日发(作者:血浆粘度)

·552·北京中医药2009年7月第28卷第7期Beijing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July,.28,No.7

·医案医话·

从三焦论治喘证

顾恪波

【关键词】喘证;辨证论治;三焦;医案

以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喘证往往是呼

吸科重病患者急迫之所在、性命之所悬。目前认为,

喘证可从虚、实两方面论治,但可见寒热转化、虚实

错杂,故属内科难治病证之一[1]。笔者认为,喘证病

机复杂,往往虚实、寒热、表里、上下错综,气、血、水

相互影响而为病,如能从三焦论治则可执简御繁,

收效于意外。正如《金匮要略》中“咳逆倚息不得卧”

“咳而上气,烦躁而喘”“咳而上气,其人喘”等,揭示

了“喘”之本质实为“气逆”;而《难经》中“三焦者,水

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原气之别使,主持诸气”

等论述,则说明了三焦是气机尤其是原气升降

出入的通道,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因此,欲理顺呼

吸之气机,决不能仅止于肺,还须从上、中、下三焦

进行调理。试举例说明之。

发呼吸困难,时有心悸、气短,活动后加重,双下肢轻

度水肿。查体:呼吸28次·min-1,口唇紫绀,双肺气肿

征,双肺可闻及满布干啰音及中量湿啰音,心率112

次··min-1,律不齐,可闻及期前收缩5~8次min-1,双下

肢轻度可凹陷性水肿。舌暗淡,舌边可见瘀斑,舌底脉

络显露,舌苔白腻微黄,脉促、弦滑,沉取脉弱涩。血气

分析为I型。中医辨证为心气亏虚,水饮犯

肺,痰热内蕴之喘证,予清肺化痰、宣肺平喘、养心通

络、活血利水法,方用麻杏石甘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

化裁,药物组成:炙麻黄9g,生石膏15g(先煎),杏仁

10g,黄芩10g,蒲公英30g,胆南星15g,法半夏

15g,全瓜蒌15g,薤白10g,生黄芪10g,地龙10g,

僵蚕10g,桃仁10g,水红花子10g,车前子10g,生

甘草6g。水煎,每日1剂。连续服药10余剂,咳喘明

显减轻,偶有咳嗽,咳痰,活动后稍喘息、气短、心悸,

休息后缓解,双下肢水肿消失,带药出院调理。

按:本例患者因上焦心肺并伤,宿痰瘀血阻于肺

内,加之心气虚馁较重,不能制水,水饮犯肺,肺失宣

肃,郁而化热,痰热内蕴,故致病情加重。治疗时须心

肺同调、气血并举,根据“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之

1上焦主病,治以上焦

患者,女,67岁,2007年10月26日入院。患者反

复咳喘20余年,明确诊断为“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

阻塞性肺气肿、冠心病”。素少气懒言,动则气短、心

悸、出汗,休息后可缓解,易感冒。本次发病时症见:咳

嗽,吐大量白泡沫痰,喘息,气粗,喉间痰鸣,夜间阵

!!!!!!!!!!!!!!!!!!!!!!!!!!!!!!!!!!!!!!!!!!!!!!!!!!!!!!!!!

肌,具有较强的解痉、镇痛作用,同时也能温和、持续

地促进胆汁分泌,加强胆囊收缩,抑制细菌,因而具有

明显的利胆功效[7],临床常用于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

的治疗。从本观察结果可以看出,疏肝利胆汤在改善

右胁或右上腹部疼痛或胀闷不适发作频率、疼痛不适

程度以及消化不良症状方面均优于羟甲香豆素,对胆

囊切除太后综合征患者确有疗效。

参考文献

[1]

[2]

黄志强.胆道外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3]

[4]

[5]

[6]

[7]

张伯臾,董建华,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

出版社,1984:121.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

科技出版社,2002:365.

赵景涛.消化内科分册[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2005:386.

叶显纯.中药学[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8:

381,276.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2部.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659-660.

2004:287.

李乾构,周文学,单兆伟.实用中医消化学[M].北京:人民

卫生出版社,2001:797-813.

作者单位:100039,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科

作者简介:刘宝山,男,36岁,大学本科,主治医

师,中医科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消化系统、心脑血管

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收稿日期:2009-03-24)

北京中医药2009年7月第28卷第7期Beijing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July,.28,No.7·553·

故,用药多选轻清宣发之品。选方麻杏石甘汤在《伤

寒论》中即用于治疗肺热咳喘,而瓜蒌薤白半夏汤则

在《金匮要略》中用于治疗痰浊胸痹,二者配伍则适

宜于治疗上焦心肺之病证。方中麻黄、杏仁、瓜蒌、薤

白等均属质轻之品,轻清上浮,有利于归经上焦,并

可起到引经报使之作用;黄芩、蒲公英、桃仁、水红花

子、地龙、僵蚕、车前子等亦属于上焦用药或质轻之

品;唯石膏、胆南星、法半夏等质偏重,但都味辛能

散,本身亦能归于肺经,用于清热化痰力峻效专,实

属必用之品;生黄芪则能补能托,补益心肺最为适

宜。因此诸药协同,可起到补益心肺、活血化痰、清热

利水、止咳平喘之作用,故而临床疗效显著。

3上下焦同病,上下焦并调

患者,女,69岁,2005年10月21日入院。患者

反复咳喘40余年,明确诊断为“慢性喘息型支气管

炎、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3级高血压”。本

次发病时症见:咳嗽,吐中量白黏痰,喘息,日常活

动后明显,双膝酸软,乏力,急躁易怒,时感头晕耳

鸣,劳累后明显。查体:呼吸24次·min-1,血压180/

100mmHg,口唇紫绀,双肺气肿征,双肺可闻及中量

干啰音,双下肺可闻及少量湿啰音,心率96次·min-1,

律齐。腹平软,无压痛,双下肢无水肿。舌暗红苍老而

皱缩,苔黄腻而干、前部剥脱,脉弦细。血气分析为II

型。中医辨证为上焦痰瘀互阻、痰热伤阴,

兼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予清热化痰、活血化瘀、滋阴

益肾、平降肝阳法,方用麻杏石甘汤合麦味地黄丸化

裁,药物组成:炙麻黄4g,生石膏12g(先煎),杏仁

2中上焦同病,中上焦并治

患者,男,59岁,2005年3月24日入院。患者反

复咳喘25年余,明确诊断为“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

阻塞性肺气肿”,平素伴有胃肠功能紊乱,大便时干

时溏,时有腹胀,矢气后稍减,但排便、排气均感困难、

无力。本次发病时症见:咳嗽,吐中量白黏痰,喘息,

日常活动后即明显,胸闷,气短,倦怠,懒言,乏力,纳

差,口淡无味,进食后腹胀,大便先干后溏,2~3日一

行,排便无力。查体:呼吸22次·min-1,口唇紫绀,双肺

气肿征,双下肺可闻及散在干啰音及少量湿啰音,腹

软,无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无水肿。舌暗淡,苔薄腻微

黄,脉弦迟,重按无力。血气分析为I型。中

医辨证为上焦痰瘀互阻、痰热内蕴,中焦脾胃亏虚,

予清热化痰、活血化瘀,兼以补益脾胃,方用麻杏石

甘汤合四君子汤、旋覆代赭汤化裁,药物组成:炙麻

黄5g,生石膏15g(先煎),杏仁10g,黄芩10g,胆

南星10g,法半夏10g,旋覆花10g(包),代赭石

10g,桑白皮10g,地骨皮10g,浙贝12g,竹茹30g,

桃仁10g,红花10g,麦门冬15g,五味子5g,生

地黄20g,盐知母10g,制龟板10g,制鳖甲10g,

夏枯草15g,磁石15g(先煎),生龙牡各15g(先

煎)。水煎,每日1剂。连续服药30余剂,咳喘明显减

轻,偶有咳嗽、咳痰,活动后稍喘息,急躁易怒、头晕

耳鸣好转,带药出院调理。

按:由于肝肺两脏均主理气机,上焦之肺气上逆

常常亦可引动下焦之肝气、肝火或肝阳上逆;而当下

焦肝肾二脏同病时,则往往表现为阴虚阳亢。反之,

临床亦可常见肾脏阴阳两虚、肾不纳气、肝气虚浮而

致肺气不能镇摄者,此类病人则常需温肾回阳、重镇

摄纳并以救逆。本案中下焦治法是根据病人在痰瘀

互阻于上焦的基础上,又见下焦肝肾阴虚、肝阳偏亢

之象。根据“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予以重镇或厚

重之品镇摄之,在麻杏石甘汤合麦味地黄丸的基础

上,取三甲复脉汤化裁治之。仍用麻杏石甘汤加桃

仁、红花、桑白皮、地骨皮、浙贝、竹茹等化痰活血,治

上焦;助以麦味地黄丸加龟板、鳖甲、磁石、生龙牡等

滋补肝肾、重镇摄纳,治下焦;辅以夏枯草、知母清肝

泻火,故取效验。

参考文献

[1]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

10g,太子参15g,生白术15g,云茯苓15g,生黄芪

15g,陈皮10g,枳壳10g,桃仁10g,红花10g,生

甘草6g。水煎,每日1剂。连续服药20余剂,咳喘明

显减轻,偶有咳嗽、咳痰,活动后稍喘息、气短,乏力改

善,食欲可,大便调,带药出院继续调理。

按:本例患者乃因咳喘日久,宿有痰瘀留着于上

焦,加之素体脾胃亏虚,水湿失于运化,化为痰浊,上

壅于肺,故致肺失宣肃,郁而化热,因此治疗时除调理

上焦之外,还需固护中焦。因“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之故,用药多选健运疏化、平升平降之品。处方中麻杏

石甘加黄芩、胆南星、法半夏、桃仁、红花,即属上焦用

药,用以清热化痰、活血通脉;四君子加黄芪、陈皮、枳

壳、旋覆花、代赭石为调和脾胃、运化枢机。诸药协同,

中上二焦并调,达到益气固本、扶正祛邪之目的。

68-73.

作者简介:顾恪波,男,35岁,主治医师,硕士研

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呼吸及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与

治疗。

(收稿日期:2008-12-23)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