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研究 >

特专科建设发展规划

-

2022年4月18日发(作者:湿热下注)

特专科建设发展规划

宝安区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特专科

建设发展规划

2016---2020

为了贯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

的指导意见》,全面落实建设我院中医特专科强院的目标,进一步

加强我院中医针灸科特专科建设,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

坚持以人为本,弘扬中医药文化,推进中医特专科建设,以为

人民众提供优质的中医药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施中医特

专科强院,以更精湛的医术、更高尚的医德为人民健康服务。

二、发展目标

加强中医药文化软件与硬件建设,逐步实施中医药文化核心价

值、学习宣传、人才培养、环境建设和创新发展工程,进一步增强中

医特文化底蕴,彰显中医特文化氛围,通过中医特文化建设,

使人民众从诊疗环境、就诊方式、服务态度等方面切实感受到独特

的中医务。同时全面提高中医诊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扩大

社会影响,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管理文明的有机统一,达到医

院内部、医院与社会的和谐,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计划五年时间逐步建成并完善以下特专科:

中医针灸科(含肠科):成立于1993年,是深圳市最早两家

2

大型康复中心之一,占地约500平方米,有牵引床、微波、超短波、

中频、超声等各种康复理疗设备30余部,有完备的运动、作业场所

及设施;有专家2人,治疗师3人。人员全部是正规医学院校相关专

业毕业,并接受过康复专业培训。多年来,以中西医结合为特,在

中医药针灸等传统康复诊疗的基础上,引进康复评定、运动、作

业治疗等现代康复诊疗技术,开展了广泛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

在治疗偏瘫、脑瘫、截瘫、骨关节疾病、神经肌肉损伤、腰椎间盘突

出症、颈椎病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功经验。2007年,中医针灸科又

接受了市政府购买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项目,加入到了关爱残疾人行

列,由宝安区卫生局与区残联共同挂牌为“布吉街社区残疾人康复中

心”。这一项目的开展,使科室在设备资金方面获得了区残联的进一

步资助,康复诊疗能力进一步提高。按照社区残疾人康复中心职能,

开展与社区康复站之间对残疾人的康复转介、对社区残疾人进行康复

知识宣传、对社区康复站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等。

中医内科:由4位经验丰富、有着20-40余年工作经验的专家坐

诊,在治疗内科疑难杂证、妇科病及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等方面颇有见

地。

中医骨伤科:由具有20多年临床经验的2位中医骨伤专家主诊,

以中药塌渍、软硬膏、小夹板等为特,开展正骨、复位等技术,治

疗骨伤疾病等。

中医肠科:由具有20多年临床经验的肠专家主诊。主要采

取手术、中药熏洗、外敷、内服等方法,治疗痔、瘘等疾病。

3

中医妇科:由1名中医妇科副主任医师主诊,开展了中医药多途

径治疗慢性盆腔炎、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症、卵巢囊肿、多囊卵巢

综合征等妇科常见病和疑难病,深受广大患者欢迎。中医妇科注重突

出中医特,如对免疫性不孕症的治疗,选用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中

药口服,调节内分泌、诱发排卵、促进黄体形成、恢复正常月经周期、

以及中药治疗月经不调及崩漏、带下等妇科杂病的项目,使我院中医

药治疗妇科杂病的方面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中医妇科与西医妇

科、男性泌尿科之间在业务上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为医院妇科、男

女不孕证诊疗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单病种、重点病种的临床、科研工作进一步深入

在制定了中医针灸科单病种、重点病种诊疗方案的基础上,各项

作得到进一步落实。我科由于业务用房紧张,科室人员结构不平衡,

病种上选择以条件、技术相对成熟的中医骨伤科的康复病人为主,所

收病人基本上都是重点病种病人。在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方面都有较稳定的疗效。大体持续牵引结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项目已在申报市科技项目,期待能获批准立项,对于本学科发展无疑

是个促进。

(三)积极构建“治未病”工作平台

完善运行“治未病”预防服务体系,拓展服务领域,增加服

务项目。从原有的预防技术(针灸、火罐、、贴敷等)操作

项目逐步增加服务项目(膏方、药浴、熏蒸、刮痧、药膳等)。

三、主要任务与指标

4

(一)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与观念

中医药文化的灵魂是自身独特的核心价值观,疏理和确认中医特

核心价值体系,并作为中医针灸科的思想文化基础是中医药文化建

设的首要任务。

指标1、在思想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方面,要遵循中华医道的核心

理念,突出“人与天地相参”的整体观思想,要认识到人与自然、人与

人、自身是一个整体,这是中医特对待健康和疾病的认识论和

方法论。

指标2、在临床治疗的核心价值观方面,要大力弘扬辨证论治的

临床思维方法,要充分认识中医特个性化诊疗的先进性和重要性,

要将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理念融入中医特临床的实践当中。

指标3、在中医特学术体系的核心价值观方面,“治未病”、“扶

正祛邪”,以及养生、、康复理念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医特典

籍、中药、针灸、是中医药学术发展的特内容,必须大力加快

挖掘与提高。医院要努力开展相应的中医特适宜技术。

指标4、在培育中医针灸科价值观念体系中,要充分体现中医特

文化,不断改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思想

教育、医德医风建设等各方面的工作。要通过培训、教育,大力倡导

中医药文化价值观念,使全院上下形成共识,并转化为全体员工的自

觉行动。

(二)中医药人文精神与服务

5

以孙思邈“大医精诚”为核心的中医药人文精神与行医理念是中

医特诊疗服务的基本准则,“苍生大医”的最高境界是“无欲无求”,

“恻隐之心”是中医师的灵魂,“至亲之想”是行为准则。作为一名优秀

中医师或者说名中医,对待病人应当具有慈悲同情之心,感同身受;

应该一心一意地救治病人,没有其他私心杂念;对待所有的病人应该

像是对待自己的“至亲”一样;应当不怕艰辛,不为名利,不避风险,

要有尽善尽美和至真至爱的情怀。敬畏和尊重生命是中医药人文精神

的本质内容。

指标5、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对行为规范的主导作用,将中医药

文化融入各种规章制度、工作规范以及员工手册的制订和实施过程

中,从语言、举止、礼仪以及服务方式、服务流程等方面,建立并不

断完善行为规范体系,形成富含中医特文化特的服务文化和管理

文化,促进服务价值、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的提升。

指标6、病人满意度≥90%;病人推介就诊率≥30%;病人复诊率≥60%。

(三)中医药文化的普及与传播

在深入学习中医经典著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

学习与普及,继续定期办好“中医药文化大讲堂”;定期开展中医药文

化主题活动,不断提高中医药工作者和人民众的中医意识和认知

度。

指标7、定期举办中医典籍课程高级研修班,聘请知名中医专家

为高级中医技术职称人员授课。实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让年

6

轻中医熟练中医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好100首中医方剂并在临

床中灵活运用。

指标8、每季度举办一次中医药文化基础讲座,请知名专家讲解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历史、哲学及文字训古知识,制订一批文史书

籍和中医药典籍目录供中青年医师选修。

指标9、定期举办“西学中”课程班,给西医医技人员讲解中医基

础知识。西医人员进院三年之内应接受至少100学时的中医知识和技

能培训,医护人员中系统学习中医的比例达到70%以上。

指标10、医院定期开展中医药文化主题活动,如举办中医药书画摄

影比赛、中医药文化寻根之旅、中医药文化大讲堂活动、不定期举办

太极拳、五禽戏、瑜伽等体育健身学习班,举行养生体育广场表演赛

等。

指标11、利用各种形式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活动,每月开展一次

中医药健康与养生讲座,成立各种病友俱乐部,开展中医药进社区活

动。

指标12、运用各种载体和多种形式,如宣传栏、院刊院报、墙报、

展架、展室、视频系统、指示标牌等各种设施,从中医药的起源、基

本知识、特疗法、养生方法、名医名家介绍、就诊指南等方面,

广泛宣传中医药文化。

(四)中医药文化内涵建设

7

广义的中医药文化是指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创造的中医药物质财

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狭义的应是中医药行业独有的思想观念、行为

规范和人文习惯。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特文化的精

髓,针灸、太极拳、食疗等适宜技术是中医特文化的法宝,振兴中

医药事业就必须加强中医特文化载体建设。

指标13、大力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每年新增2种中医特诊疗项

目。

指标14、成立中医特诊疗中心,开设具有中医药特的专科专

病门诊不少于10个。

指标15、成立名中医诊疗室,配备专人和专用设备开展文化传承

工作。

指标16、扩大中医特心理门诊,开展中医特情志疏导服务。

指标17、开展中医特体质诊察服务,开设中医特体质辨证专

科,调整体质盛衰,做到未病先防。

指标18、营养食堂根据辨证论治开展中医特食疗服务,并逐步

扩大食疗门诊。

指标19、提高中医辨证论治水平,中医辨证诊治优良率≥90%。

门诊中药汤剂处方率≥85%;住院中药汤剂处方率≥90%。

指标20、急诊病人中医参与治疗率≥80%。主要病种中医参与治

疗率达100%。

8

指标21、中医甲级病历率≥90%。

(五)中医药文化环境建设

环境形象是中医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中医针灸科展示与传播中

医药文化的重要途径。医院要从建筑风格、内部装潢、诊疗环境、形

象识别等方面入手,充分利用庭院、大堂、走廊、候诊区、诊室等区

域,全面展示中医药文化,在全院形成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四、中医药文化创新与发展

中医药文化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形成、丰富和发展的,任何“民

族虚无”和“闭关自守”的观点都是片面的。我们应当博采众长,融会

新知,不断创新和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继承只是手段,发展

才是目的。只有在当今的临床实践中不断创新中医药理论,中医药疗

效才会有新的突破。

9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