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研究 >

小儿支原体肺炎的肺外病变30例分析

-

2022年4月22日发(作者:妈咪爱是什么药)

临 床医学I 医学信息2008年12月第21卷第12期Medical Information.Dec 2008.Vo1.21.No.12 

准》判定:腰椎: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O度以上,能恢 

复原工作。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正常。未愈:症状 

体征无改变。 

2结果 

加力,牵引力量在患者能够耐受的限度内达到腰腿痛消失或 

减轻为标准,根据病质强弱及病情轻重适当加减牵引力 

量;④牵引时间可采用持续牵引或间断牵引,但每天牵引 

时间累计不少于1h。每天1次,lOd为1个疗程。 

1.2.2方法持续牵引5min,待腰部肌肉放松后,即给予 

手法。方法为①压脊法:医生立于病人右侧,双手拇指自 

下胸段开始自上而下挤压华佗夹脊穴至腰骶部为一遍,往复 

痊愈:症状完全消失,坐骨神经受压征解除,随访半年内 

做3~5遍;②掌压法:两手相叠,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从下胸 

无复发。该组病人经一次治疗后痊愈69例,2—3次治疗后痊 

愈123例,4次以上治疗痊愈47例,近期治愈率为63.4%;显 

段开始自上而下按压脊柱至骶椎,同法治疗2遍;③肘压阿 效:症状明显减轻,坐骨神经受压征部分解除,直腿抬高45。 

是穴:在上述手法处理得当后,再以肘尖部用力按压疼点阿 以上,共126例,占33.4%;无效:症状无改善,坐骨神经受压 

是穴,本穴施术要求是:用力要均匀、柔和、有力、渗透性强、 征无减轻,共12例,占3.2%。总有效率为96.8%。 

麻木放射到位;④搬抖松解法:治疗结束前应用该手法;术者 

双手握住髂前上棘用力搬起床面,进行有控制的前后左右抖 3体会 

动2遍,即结束手法治疗.解除固定,抬回病房,平卧硬板床 牵引的作用是拉宽椎间隙,使之处于负压状态,减轻突 

3d,术后禁饮食10h,第5d观察疗效,效差者一周后再行一次 出物对神经根的压迫,消除神经根的水肿。再结合手法, 

治疗,一般病人治疗一次后病情即可缓解,2 ̄3次后症状体征 

应用”内吸外顶”法,迫使椎间盘向心回缩,另外手法又 

大部分}肖失或完全消失,但牵弓l治疗最多不能超过5次。 能改善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加强营养,剥离粘连,促进炎症 

1.3疗效分析 吸收。加上手法复位,疗效好,患者痛苦小,经济负担轻。 

1.3.1疗效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诊断疗效标 编辑,任鸿兰 

小儿支原体肺炎的肺外病变30例分析 

朱丽霞 

(山东省招远市夏甸镇新村卫生院,山东招远265415) 

现将本院2004年5月至2008年7月收治的3O例支原 41*109/L,确诊为支原体肺炎后经治疗,血小板上升为 

体肺炎肺外病变报告如下。 150"109/L;④出现骨骼及肌肉系统表现者4例,均表现为一 

过牲游走性大、小关节疼痛;⑤出现泌尿系统表现者3例,尿 

1临床资料 蛋白+~++,上述3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的肺外病变均随支原 

3O例支原体肺炎患儿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为2— 体肺炎的治愈而消失或恢复正常。 

13岁。诊断依据:血凝试验1:32以上、支原体抗体阳性。 

肺外病变:①出现心血管系统表现表现者8例,:1例为 2讨论 

广泛前壁心肌缺血,3例心动过缓,3例频发室性早搏,1例Ⅱ 肺炎支原体是介入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近年来, 

度房室传导阻滞。其心肌酶谱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谷草转 

由于实验室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证实支原体肺炎除引起呼 

氨酶三项均升高1例,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升高2例,谷草 吸道症状外,尚能并发其他系统病变,且有增多趋势。其机制 

转氨酶升高1例,酸脱氢酶升高1例;②出现消化系统表 是由于肺炎支原体抗原与的心、肺、肝、脑、肾、及平滑肌 

现者15例:1例以高热、左上腹疼痛伴频繁呕吐2d为主诉入 组织存在有部分相同抗原,当肺炎支原体感染机体后,可产 

院,B超示胰腺肿大,实验室检查尿淀粉酶大于1250u,诊断 生相应组织的自身抗体,并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肺以外的 

为急性胰腺炎。经氨苄青霉素治疗3d无效,确诊为支原体肺 其他靶器官病变;也有认为是由于患儿对病原体的敏感性致 

炎后,改静滴阿奇霉索3d,体温降至正常,尿淀粉酶亦降至正 

免疫复合物弓I起血管病变,以Ⅳ型变态反应为主,从而导致 

常。表现便秘者8例,恶心呕吐6例;其中肝大5例,脾大1 肺外病变。在本院收治的患儿,有少数无呼吸系统症状及肺 

例,谷草转氨酶升高3例;③ 现血液系统表现者1例,以发 部体征,而以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起因,因此,应高度重视支 

热、鼻出血3d为主诉入院,周身可见散在出血点,血小板 原体肺炎的肺外表现,以免误诊。 

收稿日期:2008—10—02 

编辑 壬鸿兰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