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研究 >

国内外对高血压的研究概1

-

2022年4月21日发(作者:达克宁软膏的作用与功效)

国内外对高血压的研究概况

李春雪

(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09级中药学2班,四川,成都,610075)

摘要: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具有“三高三低”的特点,即患病

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的特点,是重大的

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因此本文就国内外对高血压的研究

展开综述,提高对高血压病认识,对早期预防、及时治疗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血压;中医;西医;治疗;日常护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富贵病”渐渐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高血

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越来越普遍,并且向年青化蔓延。特别是部分高血压患者并

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所以高血压又被称为人类健康的“无形杀手”。高血压分为

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种。原发性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

现,病因不明,伴或不伴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占总高血压患者的95%

以上[1]。据估计全球约有1O亿高血压病患者,且其患病率总体呈明显上升趋势。

因此对高血压进行全面的认识和有效防治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共同关注的公共卫

生问题。

1原发性高血压的定义

原发性高血压(EH)是一种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多基因遗

传病,2005年美国高血压学会根据血管疾病—高血压—预防(VHP)的概念将高血

压的定义扩大为:由多种病因参与的不断进展的心血管综合征,可导致心脏和心

血管系统的功能和结构改变[2]。高血压的发展与功能性和结构性的心血管异常有

紧密的关系,这些异常损伤心脏、肾、脑、血管系统和其他器官,从而导致过早

的病态和死亡。美国预防、检测、评估与治疗高血压全国委员会第七次报告

(JNC7),将<120/80mmHg(1mmHg=0.133kPa)定义为正常血压:收缩压(12O~

139)mmHg或舒张压(8O~89)mmHg,为高血压前状态;收缩压≥160mmHg或舒张压

≥100mmHg为2级高血压。其分类体现了对高血压病干预措施的前移和干预力度

的加强。

2西医对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的研究

2.1病因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原发性高血压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同时体

1

重增加可使血压升高,钠、钾、钙、镁都有可能是致病的重要因素;高蛋白膳食

可减轻高盐对血压的不利影响。近年来发现不良的神经刺激、精神紧张等与高血

压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2.2发病机制现代医学对于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认为其

发病的有关因素有遗传、年龄、肥胖、食盐摄入过多、吸烟、过量饮酒、环境以

及诸多社会、心理因素等。目前阐述其发病机制的主要学说有:遗传基因学说、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学说、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学说、细胞膜离子转运异常

学说、心排血量改变学说、血管张力增高,管壁重塑学说、交感神经活性增加学

说、胰岛素抵抗学说等。此外还发现高血压与炎性因子、神经递质以及基因表达

的时间依从性及相关基因的诱导表达密切相关[3,4]

3中医对高血压病病因病机的认识进展

关于高血压病的中医病机,迄今尚无公认完整的理论。传统中医以五脏为中

心的理论认为高血压的病位为肝,但深入研究后发现,脾在高血压病的发生、发

展过程中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认为,情志失调伤肝;过劳或过逸、饮食不

节、伤脾是高血压病机的起点。前者使肝郁气滞,继而导致肝火上炎或肝阳上亢,

继而发展为阴虚阳亢,肝肾阴虚,最终导致阴阳两虚;而脾虚失运可致气虚、血

瘀、痰湿中阻,瘀血与痰浊阻滞心脉可致胸痹心痛,痰瘀逆阻脑络可致中风。痰

瘀互结是脏腑功能虚损的产物,又是高血压进一步发展的新的病因[5,6]。目前高

血压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尚无统一标准,有的归纳为8个证型[7],多的分为17个

证型[8]。

4西医高血压病的诊断及治疗

4.1高血压的诊疗技术为了更准确地诊断及测量高血压,目前国外临床

研究中多采用动态血压记录仪[9]测定昼夜24h内的动态血压,从而客观真实地反

映血压情况,避免测量者的偏差及“自大衣”效应。从而根据血压高峰与低谷时

间,选择不同作用时间的降压药并合理调整服药时间,这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减少治疗的盲目性。而颈动脉彩超、经颅多普勒及脉搏波形等仪器[10]的应

用对高血压病高危人的早期诊断具有价值。实验室检查,常测量的有肌酐、电

解质、血生化、血脂、血糖、促甲状腺激素、肾小球滤过率、尿微量蛋白等。

4.2高血压的治疗高血压病因及发病机制虽不明,但确与机体诸多系统

2

及因素有密切关系。对任一因素加以干预,都可能对血压产生影响。治疗的方法

包括非药物及药物治疗两大类。

4.2.1非药物治疗合理膳食(限制钠盐摄人、减少脂肪摄人、限制饮酒)、

减轻体重、运动、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JNC7中提出对于高血压前期患者通过

生活方式的改变可以有效地控制血压,防止其向高血压演变。临床证据显示,减

肥对血压的降低作用有持续性[11];适量运动有利于控制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血

压降低的机制可能是由于运动训练使缩血管因子对一氧化氮的抵抗作用降

低,使血压下降。Kawano[12]。研究发现每天步行而使体重保持不变者24h动态血

压下降(2~3)/(1~2)mmHg;高钠摄人、饮酒与血压升高密切相关,JNC7建议

每日食盐量应控制在氯化钠≤6g,钠摄人量≤2.4g,而临床实验表明,控制饮

酒可以使SBP下降(2~4)mmHg[13]。

4.2.2药物治疗抗高血压药物近年来发展迅速,根据不同患者的特点可

单用或联合应用各类降压药物。目前常用的降压药物可归纳为以下6大类:t3

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

(angiotensionⅡantago—nist’ARB);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n受体阻滞剂;

中枢交感神经抑制剂。对于顽固性高血压,单一的降压药无效时,则要联合用药。

较好的联合用药方法有:ACEI或ARB加利尿剂;CCB加B受体阻滞剂;ACEI或

ARB加CCB;利尿剂加口受体阻滞剂;a受体阻滞剂加t3受体阻滞剂。联合用药

可减少每种用药剂量,减少副反应而降压作用增强。

药物研究新动向高血压疫苗最近瑞士学者Ambfihl等[14]报告抗高血压疫

苗-cYT0O6-Ang:Q6,内含AngⅡ多肽与病毒颗粒(VIP)结合在一起形成抗原,激

发体内生成抗Ang1I抗体。且动物试验的结果显示,其与ACEI雷米普利治疗效

果类似。英国也有报告降压疫苗的效果,而且准备在2007年开始做临床Ⅱ期研

究。其降压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短期AT1R拮抗剂的早期应用,荷兰研究年

幼高血压前期大鼠用短期ARB治疗,不仅降压,也能预防以后高血压及保护心脏。

这些有益作用可延续至大鼠的老年,即72周,反之,如用利尿剂、肼苯哒嗪治

疗无此效果[15]。ACEI加NO供体;ACEI的降压机制除了抑制AngU生成外,另一

机制可能通过抑制徐缓激肽降解,通过徐缓激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释放NO。因

此有学者试图把释放NO的化学结构基因与ACEI结合,生成一种新的化合物。肾

3

素抑制剂Aliskiren(ALK)是一种新型口服肾素抑制剂,其作用点是减少血浆肾

素(PRA)活。阻止肾素在血管紧张素I、Ⅱ合成中的作用,降压效果比较定。目

前ACEI、ARB、利尿剂等降压药都使PRA增高,只有该药能使PRA下降。过去不

少研究认为PRA高,易有靶器官损害,而AIK能明显减少PRA,可能对远期靶器

官有好处[16]。有临床研究显示降脂药[17]及vitaminD3(VD3)[18]的应用可能与血压

降低有关系,其结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5中医对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19]

5.1气虚血瘀型临床表现为头晕,肢麻,甚则半身麻木,日轻夜重,少

气乏力,倦怠懒言,动则气短,纳呆眠差,小便失禁;舌质暗红有瘀斑苔白,脉

弦涩。治法:益气健脾、活血化瘀。组方:黄芪3Og、丹参30g、炒枣仁30g、

菊花24g钩藤24g磁石20g生地黄20g、川牛膝15g、川芎15g、枳壳9g、桃仁

9g、红花9g、柴胡9g、当归9g。

5.2痰湿壅阻型临床表现为头晕头重,脘腹满闷,心悸,恶心干呕,纳

呆不欲饮食,肢体麻木,小便黄赤,大便溏泻,排便不爽;舌质淡红苔白腻,脉

沉缓。治法:利湿化痰、通腑降浊。组方:半夏9陈皮12g、白术24g、天麻12g、

南星9g、菖蒲10g、川芎15g、丹参30g、茯苓20g、泽泻14g、猪苓12g、车前

子30g(单包)、生山楂30g。

5.3肝阳上亢型临床表现为头晕头胀,面红目赤,耳鸣目花,急躁易怒,

手足心汗,眠差多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有力。治法:

平抑肝阳、清肝泻火。组方:生地黄30g、决明子30g、钩藤30g、菊花30g、天

麻12g、龙胆草12g、黄芩12g、山栀10g、柴胡10g、木通9g、车前子24g(单

包)、泽泻12g、茵陈12g。

5.4肝肾阴虚型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两目干涩,腰膝酸软,潮热盗汗,

五心烦热,口渴欲饮,失眠多梦,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

治法:滋阴补肾、养血柔肝。组方:生地黄30g、何首乌30g、山药24g、山萸

肉12g、丹皮12g、枸杞子24g、珍珠母30g、桑寄生15g、杜仲15g、川牛膝15g、

天麻12g、白芍12g、泽泻20g。

5.5阴阳两虚型临床表现为头昏头重,视物模糊,心悸,气短,腰膝酸软,

形寒肢冷,或伴有面部潮热,纳差便溏,夜尿频多,阳痿,遗精;舌质淡红苔白,

4

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沉细或弦细。治法:阴阳双补。组方:熟地黄30g、麦冬

24g、萸肉20g、巴戟天12g、杜仲15g、肉苁蓉12g、熟附子12g、肉桂、6g、

茯苓14g、泽泻12g、远志12g、石斛12g、石菖蒲9g、五味子6g。

以上各方水煎服,每日1剂,15d为1个疗程,望闻问切,合理治疗。

6中西药治疗高血压病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中医和西医在治疗高血压病方面各有所长,同时也均有其不足之处。西药的

优势:降压作用较强,特别是近年来上市的许多强效。降压药,可有效地控制血

压;对于高血压急症,西药硝普钠、酚妥拉明等降压作用迅速;对某些靶器官受

损有逆转作用,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有减轻心肌肥厚的作用。其不足之处

是:不良反应相对较严重,如影响水、盐代谢,影响血脂、血糖代谢,某些药物

长期使用还可能影响性功能等;降压过程中血压波动较大,早期或老年人高血压

对此尤为敏感;用药后血压虽能降至正常,但症状改善不理想;长期使用一种降

压药,容易产生耐药性,必须增加剂量或药物种类才能有效控制血压。

中医中药降压有以下优势:采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思维

方式指导临床治疗。根据不同个体辨证施治,避免了只见“血压”不见“人”的

思维方式;降压作用缓和,稳定血压效果理想,可防止或缓和血压的较大波动;

改善症状效果明显,能减轻患者的痛苦、有效地提高生活质量;中药副反应小,

与西药合用能减量、减毒、增效;一些研究发现中药在对某些器官损害的逆转以

及并发症的防治方面有一定作用。中药的不足之处有:服用不如西药方便。高血

压病为终生性疾病,目前无根治的方法,因此需要终生服药,而中药汤剂服用不

方便,口感欠佳,所以患者难以长期坚持服用;降压速度不如西药快;目前尚无

长效制剂[20,21]。

7高血压的预防

2011年5月15日,中国高血压联盟、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华医学会心血

管病学分会在北京联合发布了2010年最新版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新版《指

南》在高血压的预防目标中列出了日常预防高血压的5种措施[22]。

7.1少吃或不吃钠盐改吃钾盐。这里所说的钠盐不光是指做菜时所用的

食盐,还包括味精、酱油、成菜、火腿、香肠等各种食品中所含的食盐。对于肾

功能正常的人来说,除了少吃钠盐外,用含钾食盐来替代含钠食盐也是一种不错

5

的选择。如果每人每天食用钠盐的量可降至6克或6克以下,那么人们的收缩压

就可下降2~8毫米汞柱。

7.2控制体重有关研究显示,人的体重指数(标准体重指数=体重【千克】

/身高【米】。正常的体重指数应小于24),每增加2,患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几率

就会增加15.4%。所以对于体重过重的人来说,减肥就是预防高血压病要做的

第一件事。

7.3进行规律的运动进行规律的运动可以增强血管壁对血压的耐受度,所

以人们可通过规律的运动来预防高血压。运动的强度应以中等强度为宜,运动的

次数应控制在每周3~5次(每次运动至少应持续3O分钟),运动的方式可根据自

己的喜好来决定。进行运动时,应注意循序渐进:一般可先做5~10分钟的轻度

热身活动,然后做20~3O分钟的耐力活动或有氧运动,最后再做5分钟左右的

放松运动。如果人们长期进行规律的运动,其收缩压就可下降4~9毫米汞柱。

7.4坚持低脂饮食由于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高血压病

的发展和预后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人们要想预防高血压就必须在日常饮食

中减少胆固醇的摄入量。减少胆固醇的摄入量可通过以下4种途径来实现:①每

人每天进食植物油的量应减少到0.5两、进食动物性食物的量减少到2两、进

食蔬菜和水果的量应提高到400~500克、进食奶类的量应控制在250克左右。

②少吃或不吃肥肉和动物内脏。③每人每周吃蛋类的数量应控制在5个左右。④

适量地食用豆制品或鱼类。如果人们坚持长期进食低脂饮食,其收缩压就可下降

8~14毫米汞柱。

7.5戒烟限酒由于吸烟(包括被动吸烟)和酗酒都是高血压病发病的危险

因素,所以人们在预防高血压病时必须做到彻底地戒烟限酒。戒烟包括自己不吸

烟和避免被动吸烟,限酒包括限制各种酒类的饮用量(每天每人饮用白酒、葡萄

酒、米酒、啤酒的量应分别控制在50毫升、100毫升、100毫升和300毫升之内)。

一般人们在戒烟限酒一段时间后,其收缩压就可下降2~4毫米汞柱。

综上所述,高血压引起了国内外中西医的大量研究,在诊断以及治疗都取得

了极大的进步。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在对高血压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根据个体差

异、地理环境等因素,因人而异,采用合理的治病方案,落实好高血压的预防和

治疗工作。

6

参考文献:

[1]GreenL.JNC7express:Newthinkinginhypertensiontreatment[J].AmFam

Physician,2003:15,68(2):228—230.

[2]张红杰.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机制的中西医研究进展,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年20

卷19期:2465-2467.

[3]王舒,杨华,石学敏.国外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及诊治研究新进展.中西医结合心

脑血管病杂志,2010,8(3):342—344.

[4]丁绍祥.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机制及治疗探讨[J].航空航天医药,2009,2O(10):30—32.

[5]邓旭光.高血压病中医病机若干问题探讨[J].中医杂志,2001,42(4):197—199.

[6]郭慧君,王知佳.高血压病从瘀论治辨析EJ].中国中医急症,2006,15(8):876—877.

[7]殷惠军,史大年.老年心血管疾病[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06—107.

[8]朱克俭,蔡光先.高血压病常见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观察[J].中国医药学1991(1):62.

[9]StaessenJA,O’BrienET,ThijsL,eta1.Modernapproachestobloodpressure

measurement[J].OccupEnvironMed,2000,57(8):510—520.

[10]VanBortelM,Struijker-BoudierHA,SafarME.Pulsepressure,arterialstiffness,

anddrugtreatmentofhypertension[J].Hypertension,2001,38(4):914—921.

[11]WeltonPK,HeJ,AppelLJ,eta1.Primarypreventionofhypertension:Clinical

andpublichealthadvisoryfromthenationalhighbloodpressureeducation

program[J].JAMA,2002,288:1882—1888.

[12]KawanoY.Roleofbloodpressuremonitoringinnon-pharmacologicalmanagement

ofhypertension[J].BloodPressMonit,2002,7(1).51一54.

[13]ChobanianAV,BlackGL,BlackHR,eta1.Seventhreportonthejointnational

committeeinprevention,detection,evaluation,andtreatmentofhighblood

pressure:TheJNC7-CompleteReport[R].Hypertension,2003,42:1260.

[14]AmbuhlPM,TissotAC,FulurijaA,eta1.Avaccineforhypertensionbasedon

virus-likeparticles:PreclinicalefficacyandphaseIimmunogenicityand

safety[J].Hypertension,2007,25:63~72.

[15]BaumannM,JanssenBJ,HermansJJ,eta1.TransientAT1receptor—inhibition

inprehypertensivespontaneouslyhypertensiveratesresultsinmaintained

cardiacprotectionuntiladvancedage[J]Hypertens,2007,25:207—215.

7

[16]AllikmetsK.Aliskiren—ofpharmaco-l

ogy,pharmacodynamics,kinetics,andclinicalpotentia1inthetreatmentof

hypert-ension[J].VaseHealthRiskManag,2007,3(6):8O9—815.

[17]Wierzbieki,AS.Lipidlowering:Anothermethodofreducingbloodpressure[J].J

HumanHypertension,2002,16(11):753—760.

[18]HeidenreichPA,LeeTT.Whataphysicianneedstoknowaboutcost—effectiveness

[J].CardiolRev,2000,8(2):96.

[19]毛永康.中医治疗高血压120例临床分析.实用医技杂志,2011年10期,1104-1105.

[20]邓旭光.高血压病中西医结合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中医药科技,1999,6:86—88.

[21]陈学忠,尹方,苏凯,等.中西医结合防治高血压病的切人点[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07,19(2):112—114.

[22]刘宇.新版《中国高血压预防指南》的3个新变化,求医问药,2011年9期,16-17.

8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