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研究 >

黄褐斑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2022年4月24日发(作者:怀孕初期症状腹痛)

与性病2010年12月第32卷第4期J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Dec 2010,Vo1.3: Q. ・综述・ 27 

ways[J].Br J Dermatol,2009,161(3):107—115. Use Is a Cost—Effective Approach to Skin Cancer Prevention in Subtropi— 

[22]Louisa G.Gordon,Paul A.Scuffham,Jolieke C.Regular Sunscreen 

cal Settings[J].J Invest Dermatol,2009,129:2766 2771. 

黄褐斑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刍f5宏超,付香莲(昆明市延安医院皮肤科,云南昆明650051) 

摘要:黄褐斑是常见的素代谢异常性疾病,多发生于中青年女性,不但影响容貌,而且给患者带来了诸多生活及精神方面的 

综述 

痛苦。但黄褐斑发病机理复杂,真正发病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本文就黄褐斑近年来在病因及发病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作 

关键词:黄褐斑:病因:发病机理。 

中图分类号:R758.4 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2—1310.2010.04.015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melasma(Review) 

ZOU Hong—chao,FU Xiang—lian(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YANAN Hospital of kunming,Kunming 650051,China) 

Abstract:Melasma is a common pigment metabolism disorder,and mostly Occurs in middle—aged women.Melasma not only affect the 

appearance of patients,but also has brought a lot of life and mental suffering.However,it is not yet very clear for the complex pathogen— 

esis of melasma and the rea]causes of morbidity.In this paper,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melasma were reviewed. 

Key words:Melasma;Etiology;Pathogenesis. 

黄褐斑是一种获得性素沉着皮肤病,表现为素对称 

性沉着,呈蝶翅状,轻者为淡黄或浅褐,点片状散布于面 

颊两侧,以眼部下外侧多见;重者呈深褐或浅黑,主要分 

布于面部。本病多发于中青年女性,多数患者无任何自觉症 

状,少数略感不适。该病与机体的整个功能状态密切相关,大 

多数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月经失调、失眠、心烦易怒等内分泌 

及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症状。因此黄褐斑不但影响容貌, 

而且给患者带来了生活及精神方面诸多烦恼和痛苦。但黄褐 

斑发病机理复杂,真正发病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多数学 

者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内分泌失调、妊娠雌激素和孕激素水 

平、口服、子宫卵巢疾病、遗传因素、氧自由基、紫外线 

铜离子浓度而使酪氨酸酶活性增强,黑素形成增多。硫氢 

基(一SH)能与酪氨酸酶中的铜离子结合,使该酶活性丧失, 

素形成减少。肾上腺素、肾素、乙酰胆碱、5一羟胺和松 

果体及其周围神经组织形成的麦拉唐宁(melatonin)褪黑素是 

一种能使黑素颗粒聚集在核周围的抑制因子。正常生理条 

件下,MSH与麦拉唐宁处于生理平衡状态,而黄褐斑患者体 

内二者失衡。妇女妊娠期、月经周期紊乱、性生活不协调及精 

神压抑等易造成体内雌激素较大变化,雌激素通过解除谷胱 

甘肽或一sH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使黑素形成增加 J。 

林新瑜等人认为女性发病与内分泌功能紊乱、下丘脑一垂体 

一卵巢轴功能失衡有显著关系 。有学者用B一雌二醇孵化 

照射、血清铜含量、甲乙型肝炎、胆囊炎、酪氨酸功能障碍、化 

妆品、光毒物、抗癫痫药及情绪波动等,在上述诸因素中 

认为内分泌失调、遗传因素、紫外线照射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1黄褐斑与内分泌 

正常黑素细胞24h后,即可产生剂量依赖性的酪氨酸酶活性 

增高,提示雌激素对正常黑素细胞有直接的生物学作用 J。 

谢志杰等人报道,黄褐斑患者T 、FT 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 、FT 水平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甲 

状腺激素可促进酪氨酸酶和黑素小体的合成,并使表皮中巯 有作者 发现女性黄褐斑于月经周期的第9—11天检测 

』f[【清FSH、LH、E 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T(雄激素)低于对 

照,P、PRL(泌素)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Has— 

sanI等 于月经周期第5、7、11天分别检测了女性黄褐斑患 

者的血清FSH、LH、PRL、E,一17B水平,发现FSH于第7天时 

基减少,从而使黑素形成增多 J。但是亦有不同观点如翁智 

胜等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45例女性黄褐斑患者与30例正常 

对照组血清性激素六项指标(FSH、LH、E,、Prg、Tes、PRL),结 

果无统计学差异,未发现性激素水平与黄褐斑之间存在密切 

联系 。 高于对照,LH于第9天时高于正常对照,PRL于第9天时低 

于对照,E,一17B于第5、7、9天均高于对照,在月经周期第 

17、19、21天检测P发现与对照无差异。由此可见,黄褐斑患 

2黄褐斑与日光 

3光照射是引起黄褐斑的主要原因 。紫外线作为一 1

种外源性刺激使照射部位黑素细胞增殖,过度日光照射几乎 者的确存在不同程度的性激素水平的异常。但综合该作 

者 的研究结果显示月经紊乱、服、痛经及妇科疾病 

并非引起黄褐斑发生的最为显著的因素,这说明可能大部分 

黄褐斑患者存在一性激素水平失衡的亚临床状态,而对于有 

均使病情加重,尤其在面颊部更明显,因而避免日晒或使用广 

谱的遮光剂能改善病情。这可能与阳光照射后形成维生素 

D ,能增加黑素细胞中酪氨酸酶的含量,并能调节或诱导 

黑素的合成有关。在黑素生成过程中是光能转变成化学 

能的过程,并涉及到皮肤内许多生物化学系统 J。中波紫外 

线(UVB)对黑素生成的影响可能是通过增加黑素细胞 

合并上述情况的患者尤其需要监测其性激素的水平,最大程 

度地预防和治疗黄褐斑。 

黑素细胞通过酪氨酸一酪氨酸酶一系列生化反应在细 

胞内形成黑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肾上腺皮质 

激素及垂体问叶分泌的促黑素激素(MSH),通过提高血清 

【收稿日期】2010一Ol—O5 

MSH受体活性,从而增加黑素细胞对MSH的反应性。血 

中MSH水平增加而使酪氨酶活性增强,使黑素细胞的黑 

28 ・综述・ 2010年12月第32卷第4期J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 ̄ ̄,Dec 2010,Vo1.32.NO.4 

素量增加,刺激黑素细胞有丝分裂并向角朊细胞转运。研究 

发现,在紫外线照射后,IL—l存角朊细胞中的活性增加,IL— 

变学的改变与黄褐斑的关系密切 。 。 

5.3 遗传因素许多家族调查发现,黄褐斑患者具有家族史 

者占50%以上,而男性患者的比例更高 J。黄褐斑在拉丁美 l既可增加义可抑制黑素细胞MSH受体活性,这取决于IL 

1的浓度 。另外,Kang的组织学证实,患黄褐斑以后,如 洲、东方及印度支那血统人中较为常见,所以遗传学和种族 

因素受到广泛重视 。 

果继续经常照射太阳光,皮损区比正常皮肤更加晕素 

沉着 。]。 

3黄褐斑与自由基 

5.4服用药物长期口服物的妇女,由于体内激素水 

平的变化,也会和妊娠一样诱发黄褐斑。另外,长期服用冬眠 

正常情况下,体内有许多氧自由基清除剂,如超氧化物歧 

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酶(CSH— 

PX)、谷胱甘肽(GSH)等,当脂质过氧化(LPO)增强或自由基 

灵、苯妥因钠、安体舒通等药物也可诱发黄褐斑19 J。 

5.5慢性疾病某些慢性疾病如肝脏疾病、慢性酒精中毒、 

结核、肿瘤、甲状腺疾病及一 自身免疫性疾病,特别是女性 

生殖器官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子宫、附件炎、不孕症等患者 

水平增高时,存基 凋控的保护机制下,体内氧化与抗氧化之 

间处于动态平衡。刘宝军等 ” 发现黄褐斑患者不饱和脂肪 

酸、亚油酸、花生四烯酸含量均低于正常人。提示黄褐斑患者 

面部常常出现黄褐斑。这可能与卵巢、脑垂体、甲状腺等内分 

泌有关,也可能黄褐斑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部分 』。 

5.6应用化妆品不当 研究发现化妆品中的某些成分如氧 

化亚油酸、香橼醛、水杨酸盐、金属、防腐剂和香料等直接刺激 

皮肤或发生变态反应而诱发黄褐斑,尤以劣质化妆品更为 

有害。 

体内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抗氧化酶的保护功能减弱,导致不 

饱和脂肪酸含量F降。张子平等 研究显示:黄褐斑患者 

LPO显著增高,伞m SOD及GSH—PX含量显著降低,GSH含 

量变化不明显,表明黄褐斑这一调节系统可能存在某些障碍, 

致使LPO增多,造成素细胞损伤,促进酪氨酸的一系列氧 

5.7其他因素林新瑜等人曾对150例黄褐斑患者发病因 

化过程,导致黑素形成过多,从而产生或加重素障碍性皮 

肤病。林新瑜等 测定了患者伞 CAT的活性,发现CAT 

活性显著低于正常。由于CAT降低,使H O 增多,酪氨酸酶 

活性增强,黑素增多。研究发现 ,黄褐斑患者体内铜蓝 

蛋白升高,铜蓝蛋白是重要的抗氧化酶,如体内血清中铜蓝蛋 

白升高,可导致抗氧化酶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升高,使氧化 

反应加速,黑素形成过多和细胞衰老、破坏。以上研究表明: 

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有统计学意义的发病因素相继是 

家族史、13晒和睡眠不佳 。刘冬梅等人采用问卷调查400 

例门诊黄褐斑患者,并就相关闪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 

析,结果表明危险度(RR)由大到小依次为家族史、日晒、不当 

的美容和精神因素(包括_丁作压力、夫妻感情不和、亲人去世 

等) 。 

参考文献: 

[1]林新瑜,周光平,李利.女性黄褐斑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的检测 

机体氧化反应加速,抗氧化活性降低,氧化与抗氧失衡可能是 

产生黄褐斑不可忽视的因素。 

4黄褐斑与局部微生态失衡 

正常情况下皮肤表而有大量微生物存在,根据其存在情 

[J].临床皮肤科杂志,1997,(5):285—287. 

f 2 1 Hassan I,Kaur I,Sialy R.et a1.Hormonal milieu in the maintenance 

of nlelasma in fertile women[J].J Dermatol 1998,25(8):510—512. 

况不同分为:常驻菌如痤疮丙酸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和暂驻菌 

或共生菌如棒杆菌、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及产素的微球菌。 

当正常菌失调后皮肤就会出现不同病症,黄褐斑就是其中 

[3]林新瑜,罗旭松,向雪岑,等.150例黄褐斑患者发病因素的统计 

分析[J].华西医学,2003,18(3):329—330. 

[4]白艳秋,田静.黄褐斑病因病机述要[J].中医药学刊,2005,23 

(12):2243—2244. 种。研究发现黄褐斑皮损区菌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主要 

常驻菌如表皮葡萄球菌活菌数与分离率变化不明显;痤疮丙 

[5]Marie R,sololnon P,Rebeue SR,et a1.Human melanocytes as a target 

tissue for homones in vitrostudies with 1,d一25,dihydroxyvitan in D3,d— 酸杆菌、微球菌及暂驻菌的活菌数和分离率显著增加,尤其是 

产生褐素、桔黄素的微球菌显著增加”’ 。有学者用调 

erelanocyle stimulating hormone,and B—estradio[J].J Invert Demlatol, 

1988,91:593. 

节微生态菌的药物治疗黄褐斑,发现治疗后病人皮损区常 

驻菌痤疮丙酸杆菌菌数和分离率明显增加,产素的微球菌 

[6]谢志杰,郑志昂,李毓阳.黄褐斑与甲状腺功能的关系探讨[J]. 

中国热带医学,2006,6(5):851. 

分离率减少。在一定温度范闱内,随温度升高,其活菌数增 

加,产素加深…J。黄褐斑患者春夏和秋季素加深或复 

发,冬季减轻甚至消失,可能与其有一定相关性。由此可见调 

[7]翁智胜,陈炯抗,彭清雯,等.女性黄褐斑患者血清性激索水平的 

研究[J].southern china Journal of Dermato—Venereology,2006,13(1): 

2O一21 

整皮肤的正常菌,即增加常驻菌、厌氧菌的数量和分离率, 

减少暂驻菌的数量和分离率,维护皮肤菌的生态平衡,增强 

皮肤的定植抗力和皮肤黏膜免疫及代谢功能,是防治皮肤黄 

褐斑的重要手段之一。 

5黄褐斑与其他 

[8]Kadono S,Manaka I,Kawashima M.et a1.The rok ofthe epidermal ell- 

dothliu easade in the hypeqpigmentation mechanism of lengigo sennilis f J] 

.J Invest Dermatol,2002,1 16(4):571. 

[9]崔正军,岑瑛.黄褐斑的研究现状[J].四川医学,2004,25(1): 

】】6一l】8. 

5.I 微量元素含量异常

强,素增加”。 

5.2 m液流变学的改变

有资料表明铜、锌离子参与黑素的 

[1O] ng WH,Yoon KH,Lee ES,et a1.Melasma:histopathological 

Characreristics in 56 korean patients[J Il Br Dermatol,2002,146 

(2):228—237. 

形成。铁、银、砷、汞、铋等可与一SH结合,使酪氨酸活性增 

有人对黄褐斑患者的全m粘度、血 

[11]刘宝军,张海涛,赵庆春.黄褐斑患者血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变 

化及其意义[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6,10(6):38. 

浆粘度、血沉、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纤维蛋白原等含最进 

行检测,并设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全血粘度、m浆粘 

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闩原有照著悱差异,所以认为血液流 

[12]张子平,施秀明,刘茁,等.素障碍性皮肤病患者血液SOD、 

LPO、CSH—PX、GSH测定及意义初探[J].皮肤病与性病1997,19 

(3):8。 

皮肤病与性病2010年12月第32卷第4期J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Dec 2010,Vo1.32,NO.4・中医、中西医结合・29 

[17]万苗坚,赵广,蔡瑞康,等.黄褐斑患者皮损区微生态改变的 

探讨[J].临床皮肤科杂志,1998,26(2):87—89. 

[18]陈燕明,秦茂林,肖利,等.黄褐斑的血液流变学[J].临床皮肤 

科杂志,1992,21(2):95. 

[19]Javaheri SM,Handa S,Kaur I,et a1.Safety and eficacy off glycolic 

acid facial peel in Indian women with melasma[J].Int J Dermatol 2001,40 

(5):354. 

[13]林新瑜,周光平,李利,等.女性黄褐斑患者的血清酶学及血液 

流变学初步分析[J].f临床皮肤杂志1997,26(6):359. 

[14]Kaweda A,Shiraishi H,Asai M,et a1.Clinical improvenent of solar 

lentigines and ephelides with an all intense pulsed light source[J].Der— 

matol Surg 2002,28(6):504. 

[15]万苗坚,蔡瑞康,张其亮,等.男性黄褐斑皮损区微生态及血清 

性激素水平的研究[J].中华医学美容杂志,1999,5(2):32—36. 

[16]熊德鑫,祝小枫,盛志勇,等.黄褐斑生态治疗和菌改变的研 

究[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5,9(2):70—71. 

[20]刘冬梅,商进,朱林学,等.400例黄褐斑患者发病因素分析[J].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6,22(4):303—304. 

・中医、中西医结合・ 

紫蓝汤联合外用青明散治疗扁平疣46例疗效观察 

蔡,J、波,季明沙(湖南省蓝山县人民医院皮肤科,湖南蓝山4258oo) 

中图分类号:R242:R752.5 2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2—1310.2010.04.016 

对照组39例,痊愈18例,显效7例,好转13例,无效1例。 

两组问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 =6.13,P<0.05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2.2不良反应治疗组有5例出现轻微胃中不适,恶心,食 

笔者自2001年4月~2007年7月采用内服紫蓝汤及外 

用青明散治疗扁平疣4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患者均为门诊病人,治疗组46例,男l6例, 

女30例.年龄18~45岁,平均年龄28岁。临床症状多为面 

部,手背或前臂散在或泛发粟粒至绿豆大的扁平隆起的损害, 

呈淡褐或正常皮,圆形或椭圆形或多角形,通常无自觉症 

状,偶有微痒。其病程为l周~5年。对照组39例,男11例, 

女2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上差异无显著性(P< 

0.05)。 

欲下降。可能与某些寒凉及活血药对胃黏膜刺激有关,但能 

坚持治疗,不影响疗效。对照组有4例出现轻微胃肠道反应, 

亦能坚持治疗。 

3讨论 

扁平疣为临床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皮肤病,和机体的免疫 

功能密切相关,是人头瘤病毒侵入表皮组织,引起棘层及颗 

粒层角朊细胞的增生,空泡化,在皮肤表面形成新生物。祖国 

医学认为扁平疣的发病是皮肤腠理不密,感受风毒之邪,阻于 

经络,瘀聚肌肤,血枯生燥,风毒 瘀所致。故临床上多采用 

散风平肝、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治疗原则,内服外 

1.2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内服紫蓝汤,主要药物成份:马 

齿苋30g、板蓝根30g、玄参15g、牡蛎12g、乌梅15g、紫草15g、 

红花6g、土茯苓15g、薏苡仁2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2 

周为一疗程。外用方法:首先将病灶处消毒(75%酒精),用 

消毒利刀(疣体大者)和针(疣体小者)将疣表面皮肤划破及 

针刺,呈线状小伤口,见血后外擦青明散(成分:青黛粉,明矾 

粉)适量,1~3次/2周。对照组:只采用内服紫蓝汤治疗方 

法,疗程与治疗组相同。 

用联合可获协同作用。方中马齿苋、板蓝根、薏苡仁、土茯苓 

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健脾渗湿。红花、乌梅有活血通络、 

活血化瘀之功效。玄参、紫草、牡砺起到滋阴泻火、收涩、软坚 

散结。红花、玄参具有抗病毒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外 

1.3疗效判定标准痊愈:皮损全部消退;显效:皮损消退或 

用药青黛清热解毒、凉m化斑、清泄肝火,明矾能燥湿止痒、止 

血。外用药处疣体表面皮肤划破及针刺伤口有利于外用药的 

直接进人。诸药协同,内服外用,共奏良效。综上所述,中药 

内服外用联合治疗扁平疣可提高疗效缩短病程,明显提高治 

愈率 

变平75%以上;好转:皮损消退或变平50%以上;无效:皮损 

消退或变平不足50%。总有效率以痊愈率加显效率计。 

2结果 

2.1疗效 治疗组46例,痊愈22例,显效18例,好转6例; 

【收稿日期】2010—04—19 

润燥止痒胶囊治疗老年性瘙痒症 

宋兆友(安徽蚌埠市皮肤病研究所,安徽蚌埠23300o) 

中图分类号:R243;R758.3 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2—1310.2010.04.017 

l 临床资料 

51天~7年,平均2.1年。 

1.1一般资料 治疗组5O例,年龄60~81岁,平均67.1 

岁,男35例,女15例,病程54天~8年,平均2.5年。对照组 

50例,年龄60~79岁,平均66.5岁,男27例,女23例,病程 

【收稿日期】2010—02—20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1:3服润燥止痒胶囊(贵州同济堂制 

药有限公司)4粒,3次/d,外用止痒液(陈艾10g、川椒10g、雄 

黄10g、地肤子20g、防风20g,加水1 O00ml,煎煮后过滤存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