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国外研究 >

干细胞可有效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症状

干细胞可有效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症状

干细胞可有效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症状

原标题:干细胞可有效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症状

每年的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日”。今年,是第26个世界帕金森病日的年头,今年主题为“防疫抗帕,全程管理”。

据统计,全球大约有500万名帕金森病患者,近一半患者在中国。帕金森病,已经成为继肿瘤、心脑血管病后,中老年的“第三大杀手”,也被称为“不死的癌症”。而且,帕金森患者正趋于年轻化。

设立这一节日旨在引起社会对帕金森病这一常见慢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重视。

究竟什么是帕金森病呢?针对帕金森的前沿研究又有哪些呢?今天,由细胞君详细科普。

什么是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又称特发性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其最主要的病理改变是中脑一个部位(黑质)有超过80%的一种叫做多巴胺能神经细胞的变性和死亡,多于50岁后发病,男性发病率稍高于女性。

发病后典型症状是运动障碍,此外,帕金森病还具有很多非运动症状,包括嗅觉失灵、情绪低落、睡眠问题、智能减退、小便频急、顽固性便秘等。

帕金森病的具体病理分期及临床症状如下:

为什么会得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PD)是一种遗传与环境因素、衰老及氧化应激、神经生长因子缺乏等多种病因因素参与的疾病,本病累及全身多个系统,是多种发病机制协同作用的结果;从神经科学角度来说,帕金森病本质上是人脑中某个区域的多巴胺神经元大量特异性死亡,主要病理改变为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发生进行性变性、缺失,导致纹状体内多巴胺(dopamine,DA)水平降低。

根据现有的研究,其中少数帕金森病人与遗传基因有关,绝大多数帕金森病跟老龄及环境因素相关。专家学者们认为环境中的农药等有毒有害物质损伤了大脑的神经元是诱发帕金森的病因之一。另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也可导致帕金森病发病。

干细胞帮助帕金森患者“修复”大脑

目前,仍未彻底阐明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但可以确定的是它是由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引起,在这其中,遗传基础与基因突变、神经变性、神经炎症及自噬和线粒体功能障碍等均发挥了不同程度的作用。

目前治疗帕金森病的主要方法为药物治疗,但是药物治疗并不能改善病人的情绪障碍、睡眠问题、痴呆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非运动症状,不能解决帕金森本身的神经性病变的问题,干细胞治疗可以替代或产生多巴胺能,从根本上改善帕金森的疾病症状。

干细胞是一类未分化的多能干细胞,其具有多种特性,如强大的多向分化特性、免疫调节特性、抗氧化应激、抗炎及神经保护等。目前,干细胞在帕金森病治疗方面已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研究证明,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促进损伤脑组织恢复,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并迁移至病灶处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干细胞治疗的关键是对受损神经环路的修复和功能重建,涉及复杂的神经纤维生长导向的机制。

①细胞替代

干细胞可发挥多向分化能力转化为脑部组织所需的各类神经干细胞,根据再生信息的刺激分化为神经元、胶质细胞等。

②调节细胞因子分泌

释放神经营养因子,包含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营养素3(NT3)和神经营养素4(NT4)等;降低Nogo-A、MAG、OMgp等轴突生长抑制因子表达;降低caspase-3的表达,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增加VEGF表达,促进血管新生等。

③神经保护和抗凋亡作用

MSC可以分泌神经生长因子(NGF)、重组人神经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NT-3等多种生物活性因子。HOBAN等移植过表达GDNF的MSC后发现,纹状体TH阳性染色的密集区域较普通MSC组显著增多。这些神经营养因子、细胞因子可以促进神经细胞生长并且对治疗帕金森病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发挥重要作用。

间充质干细胞(MSCs)治疗帕金森病(PD)临床试验研究

入组情况:

19例患者,其中男8例,女11例,中位年龄64岁,所有患者均经过神经内科专家确诊为PD,患病时间平均为4.5年,H&Y分级3-5级;多数患者经过左旋多巴、美多巴等药物治疗或继续药物治疗,症状持续加重。

治疗方式:

静脉注射,1个疗程共为4次注射,每次间隔1周,每个疗程3个月,每次volumes of MSC 2×107,辅助治疗:抗自由基、营养神经等。

效果随访:

术后10-36个月随访观察评估,PD综合评分量表分析及影像学观察,患者的症状得到惊人改善,尤其以肌张力增高引起的异常症状改善明显,敏感的患者治疗后肌肉僵硬减轻。

干细胞疗法的兴起为彻底治愈帕金森病点燃了希望,目前正在逐步进行的临床试验发出了积极信号。未来仍然要扩大临床试验的开展,还要探索干细胞与传统治疗手段的联合应用能否实现1+1>2的效果,随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干细胞有望成为抗帕的有力武器!

文中图片均已获版权方授权

责任编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