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基因科普 >

调查2014年埃博拉疫情的基因组起源

自今年3月以来,西非的埃博拉病毒感染并杀死了该地区数千人,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世界卫生组织表示,尽管进行了治疗和遏制措施,但这种流行病的死亡率依然高达惊人的52%。

调查2014年埃博拉疫情的基因组起源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意味着它在动物和人类之间传播,在这种情况下,从果蝠传播到人类。一旦进入人体,它很容易通过接触血液和其他体液在人与人之间传播。遏制措施复杂化,病毒的潜伏期很长:一个人可能在症状出现前最多感染21天。由于该地区长期的传染性和卫生条件差,这一流行病给医护人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但正如谚语所说,知识就是力量,更好地了解病毒是对抗埃博拉疫情的良好开端。这就是为什么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哈佛大学的研究科学家斯蒂芬·吉尔和他的同事们使用基因组测序技术来研究当前爆发的起源,传播和与其他爆发的关系。

对于他们的研究,发表在8月28日的在线科学杂志上,Gire的研究小组对5月下旬至6月中旬在塞拉利昂的78名确诊埃博拉病人的病毒DNA进行了测序。对于这些患者中的13名,他们在多个时间点收集样品,导致总共99个病毒基因组序列。他们将这些埃博拉病毒基因组相互比较,并将几个来自几内亚的已发表的基因组与之前埃博拉病毒爆发产生的20个序列进行了比较。

基因组分析显示,西非目前的病毒版本很可能在过去10年内从中非传播。他们还发现导致这次爆发的病毒和之前的两种病毒在2004年左右与共同的祖先不同。这意味着这些爆发是从动物水库到人口的不同“跳跃”引起的。当前爆发的样本之间的相似性证实它起源于单次跳跃,并且从那时起疾病仅从人类传播到人类。这与以前的爆发有所不同,之前爆发是通过多次人畜共患事件传播的。

作者的基因组检测工作将塞拉利昂爆发的两种遗传上不同的病毒追溯到几内亚大约同一时间,可能是12名塞拉利昂病人参加了为死于该病毒的几内亚人举行的葬礼。

病毒DNA在受感染者的细胞中复制,缺乏人类和其他有机体中存在的“校对”机制,可检测并纠正DNA复制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缺乏校对机制导致DNA突变率高,使病毒快速进化,适应新环境并避免潜在的治疗。通过比较在此次爆发期间分离的埃博拉基因组,该小组发现该病毒对DN​​A序列的变化率很高,这改变了病毒蛋白的结构或功能(非同义基因突变)。作者强调了快速严格控制病毒的必要性,因为这些突变可能使治疗,识别和控制更加困难。

为了推动全球抗击疫情的努力,Gire和他的同事已经将基因组序列提供给其他研究人员使用。这将允许更彻底的流行病学研究,并希望使遏制努力更有效。

不幸的是,该文件以悲惨的说法结束。在受影响地区工作期间,该论文的五位共同作者感染了该病毒并死亡。这种损失强调了研究爆发的重要性,以及那些愿意这样做的人的勇敢和牺牲。

阅读研究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