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行业资讯 >

冬天的静电会损害性功能吗?你了解多少

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传播者,但是我们必须清楚一点:在没有获得真正证实的消息之前,千万不能随意散播谣言,很容易造成以讹传讹的局面。

静电冬天

  冬天到了,空气变得更加干燥,有时候人身上会积累大量的静电。这些静电可能产生一些巨大的危害,比如曾经有一个加油站的员工,身上带满了静电,他走进油库的时候,油库发生了爆炸,他也被炸死了。从这个角度来看,静电的危害显然是很大的,所以很多油罐车都带一根大铁链子,挂在地上,目的就是把静电导入大地,以免发生爆炸。

20190830093334_e0ba06.jpg

  2009年10月19日,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的浙江卫星丙烯酸有限公司丙烯酸储罐区1号罐发生爆炸并引起火灾。

20190830093334_e3d038.jpg

  火灾直接原因就是静电:在用泵向该罐内输送丙烯酸乙酯过程中产生并积聚静电,引爆罐内混合性气体起火。

20190830093334_e732b6.jpg

油罐车常见的接地线

  在日常生活中,虽然频繁产生的静电给人们的一举一动凭添了很多困扰,但是,它对人体生理的危害倒没有这么夸张。在网上有个流传广泛的说法,“大约三分之一的心血管疾病都与静电有关,静电还可致孕妇体内孕激素水平下降,继而引发流产或早产,抑制中老年男性的性激素生成,引起早衰及男性性功能减退”。天哪,静电能让孕妇流产,让男人阳痿。这也太可怕了吧?

20190830093334_ea3db2.jpg

  想要辨别流言真伪,还是让我们认识下静电是怎么产生的。

  人体静电是由于人的身体上的衣物等相互摩擦产生的附着于人体上的静电。静电的产生是由于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不够,从而在摩擦或其它因素的作用下失去电子,从而造成摩擦物有的带负电荷(即获得电子的带负电荷,有的带正电荷失去电子的带正电荷)。在摩擦物绝缘性能比较好的情况下(就是没有挂一根铁链子与大地接通),这些电荷无法流失,就会聚集起来。并且由于绝缘物的电容性极差,从而造成虽然电荷量不大但电压很高的状况。(因为电量等于电容乘以电压,电量不大,但电容也很小,所以电压就很高了。)

  穿化学纤维制成的衣物就比较容易产生静电,而棉制衣物产生的就较少。而且由于干燥的环境更有利于电荷的转移和积累,所以冬天人们会觉得身上的静电较大。

  在不同湿度条件下,人体活动产生的静电电压有所不同。在干燥的季节,人体静电可达几千伏甚至几万伏。实验证明,静电电压为5万伏时人体没有不适感觉,带上12万伏高压静电时也没有生命危险。所以,一般冬天人体身上带的静电是不会影响人体生理功能的,请大家可以放心。

  如果有的读者还是不太放心,可以看一个经典的实验。

  范德格拉夫起电机(Van de Graaff generator),又称范德格拉夫加速器,是一种用来产生静电高压的装置。该装置于1929年由荷兰裔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杰米森·范德格拉夫发明。范德格拉夫起电机通过传送带将产生的静电荷传送到中空的金属球表面。范德格拉夫起电机非常易于获得非常高的电压,现代的范德格拉夫起电机电势可达500万伏特。

20190830093334_edeb8b.jpg

  我们可以站在绝缘的椅子上,用手按着范德格拉夫起电机的球形金属罩(这个东西很多科技馆都有,很多大学物理系也有)。由于人的身体也可导电,所以当起电机启动时,电荷便传到我们的身体上。而因为头发上的电荷互相排斥,头发便竖立起来。

20190830093335_f1cd02.jpg

2012北京教育装备展上,一名老师将手放在静电演示装备上,头发立刻“爆炸”

  很多男性都在科技馆做过这个实验,但从来没有报道说他们回家以后发现自己的性能力失常了。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但静电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不大。至少短时间的静电积累是不会影响性功能的,这是有实验依据的。

  另外还要补充的是,网上也有很多防静电的妙招,比如多用空气加湿器增加室内湿度,少穿化纤衣服减少静电的产生,这两种都能有效缓解静电。还有一种常见说法是“多吃蔬菜、水果、酸奶等酸性食品,多饮水,同时补充钙质和维生素C,维持人体正常的电解质平衡,可减少静电产生”。

  吃东西真的能防静电吗?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倒是一招又简单又解馋的好办法。但事实上,静电的主要原因还是在外部摩擦,通过吃东西改变的作用微乎其微。人体的水电解质会根据每日的摄入和排出量,在变动中不断维持动态平衡,这主要是通过机体的内在调节能力完成的。破坏平衡的原因主要是调节功能疾病、创伤等,造成容量失调、浓度失调或成分失调。且不论体内电解质对于人体电容的改变作用相当微弱,更别说通过吃东西直接减少静电产生了。只能说多吃蔬果食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我们身心健康,避免(在静电的有限干扰下)其他冬季疾病的产生。

(内容整理自“科普中国”、“科学辟谣平台”)

还有什么其他的流言困惑欢迎大家踊跃提问,小编会努力为大家寻找官方权威的说明来解答,希望大家能继续支持本栏目。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