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行业资讯 >

响应号召、勇挑重担!这群普陀人以责任和担当守护生命

响应号召、勇挑重担!这群普陀人以责任和担当守护生命

响应号召、勇挑重担!这群普陀人以责任和担当守护生命

在防疫一线

有这样一群人

用汗水和坚守续写着

自己的使命担当

也给了我们满满的“安全感”

生命救治不间断的背后:

同济急诊人的执着坚守与责任担当

“患者血压91/56mmHg,指末氧饱和度88%,体温正常”。接诊的主治医师毛剑辉把患者在外院的检查资料很快递给了宋艳丽。这位患者一个月前有不明原因右下肢水肿史,最近一周出现明显的活动后气急,当天上午出现两次反复晕厥,结合化验提示DD二聚体、心肌酶及BNP均明显升高,几乎第一时间可以断定这是一例高危肺栓塞,需尽快溶栓治疗。这时,得到消息的心血管内科主任周琳也赶到了抢救室,立刻给患者做了床边心超检查,右房右室明显扩张,室间隔矛盾运动,左心室呈“D”字征。高危肺栓塞诊断基本明确,立即予rtPA100mg静脉溶栓治疗。随着溶栓进行到一半,患者表示,胸闷症状较前明显好转,血压恢复到109/69mmHg,指末氧饱和度升至95%。大家悬着的一颗心终于可以暂时放下了。此时患者核酸快检显示阴性,患者后续被转入急诊缓冲病房进一步监测治疗。

自3月疫情暴发以来,上海市同济医院急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急诊接收120急救车次超过平时的23倍,每天在有限的空间里,做好防控规范的情况下,分类分区处理好所有的危重患者,急诊医护面临了巨大的压力。医院高度重视急诊救治工作,及时建立急诊工作专班,解决急诊困境,很快利用“绿帐篷”建立了急诊前置预检及第二救治区,开设了急诊临时隔离病房,抽调大内科和大外科的力量前来支援。随着疫情进展,急诊抢救患者越来越多,很快,医院再次开设两层临观病房来缓解急诊压力。

3月30日,根据医院最新部署,急诊医学科病房(含EICU)全体搬迁到甘泉楼八楼东(原心内科CCU)区域,将原来病房改制为应急缓冲病房。当晚,急诊医学科在吴先正的带领下,闻令而动、各司其职,有核对患者信息的、有打扫新病区的、有负责整理物件设备的等等,更有一些医护人员放弃休息从家里赶来,一直奋战到夜深人静。其中有一部分是规培学员,他们也是此次搬迁的主力军,主动克服困难、全程投入。护士长带领的护理团队无微不至地关心关爱每一位患者,对护理区域的卫生情况进行严格消毒、擦拭,设备统一管理。护工阿姨和后勤保障师傅也一同加入搬迁队伍。最终,搬迁工作圆满完成,新的病房顺利启用运转。

疫情以来,上海市同济医院急诊急救绿色通道从未中断,在面对各种危重症患者的抢救中,同济急诊人始终坚守着这扇通往生命绿色通道的大门。

“24 365 0”:

同济急诊人的庄严承诺

每当夜深人静,急诊室里依然灯火通明、人头攒动。面对来自疫情防控、急危重症者、社会舆论、人员紧缺等多方面的压力,急诊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引领急诊医护奋战在一线,花甲之年的吴先正坐镇统筹,支部书记左洪鹏统管抢救室救治工作,宋艳丽勇挑重担,处处从大局考虑,冲锋在前,协调各方,所有人员坚守岗位、不辞辛劳、担负起护佑生命的使命与责任,在狭小的空间里,身穿密闭的防护服,穿梭在病患之间,仔细查体、诊治每位患者。

除了原本的抢救区域外,急诊医学科的“绿帐篷”——急诊第二救治区域,在急诊消杀时启用。后在院部的积极协调、兄弟科室的大力支持下,又进一步开辟了第二观察区域,起到分流部分患者、为新就诊患者腾出空间的重要作用。急诊区域的密集也增加了感染风险,在做好自我防护的同时,医护人员也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防护,发放口罩、手套、消毒凝胶等个人防疫物资,并每日开展抗原、核酸检测,以便及时甄别发现阳性感染者;同时加强预检分流、分类就诊。轻症者将被转至发热门诊就诊,重症者在急诊缓冲病房接受诊疗。

不管患者来自封控区还是管控区,到了急诊,这里就是开放区。同济急诊人为守护每一位就诊患者而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奋不顾身始终战斗在抗疫最前线!“243650”—— 24小时365天0休息,这是同济急诊人的庄严承诺!

逆行而上 奋勇担当:

同济急诊人的“疫”无反顾

随着上海抗疫全线启动,急诊医学科第一时间响应号召,派出3名医生和16名护士,积极支持医院组建医疗队,奔赴抗疫前线。随着防控形势的不断严峻,急诊诊区的人力和空间都不堪重负,缓解“急诊危急”已迫在眉睫。

对此,院部高度重视,立即调用院内资源,对急诊诊区进行扩容,一定程度缓解了急诊的压力。但由于疫情的进一步扩大,陆续导致科室5名医生和15名护士被封控在小区里,急诊队伍的非战斗减员严重。面对艰难的困境,在吴先正的带领下,同济急诊人逆行而上、奋勇担当,剩余在院人员昼夜无休、全力出战,坚决保障了急诊急救绿色通道的畅通。

为了进一步加强急诊急救力量,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院部决定集全院之力支援急诊。考虑到急诊救治工作特殊性,急诊医学科主任吴先正决定向院部请求院内支援的同时,紧急召回正在方舱的骨干力量肖武强、孙跃喜和谢鸣峰回援急诊救治工作。在3名队员临行前,副院长高原特别叮嘱并指示:“你们大都是党员突击队的队员,也是医疗队的骨干力量,无论身在方舱还是急诊,都要本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到抗疫最需要你们的岗位工作。”

与此同时,院部决定在甘泉楼八楼西临时组建急诊医学科第二病区,由宋艳丽负责,病区护士长为泌尿/耳鼻喉头颈外科的汤爱玲,医生由急诊医学科孙跃喜、心血管内科赵翠梅和血液科周莉莉组成。

时间紧、任务重。4月23日接到通知,次日早上7时集合。病区全体医护即来即战,按照前一晚紧急商讨好的工作方案,动员、分流、转运、办理入院,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病区管理汲取了2020年疫情防控时的经验,预留两间缓冲病房,缓冲24小时,复测核酸阴性后再转入普通病房。为了尽可能减少家属陪护,病区还协助病情危重的患者进行每日视频或微信沟通。初期,由各专科抽调人员组建的临时队伍,对急诊病房的诊疗流程并不熟悉,面对众多危重患者存在不小的挑战。尽管在二级防护下,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一天8小时工作,汗水湿透衣裤是常事,但大家都积极主动承担,抓紧时间虚心学习,在医护默契的配合下,很快就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病区诊疗流程和规范,逐渐适应了急诊的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此外,心血管内科赵翠梅、血液内科周莉莉坚持临床教学不放松,结合近期临床工作遇到的问题,利用网上小讲课的方式参与规培医生的临床教学。

携手战“疫” 恪尽职守:

不放弃任何一丝希望

为了配合医院整体抗疫工作,减缓急诊压力,医院决定在甘泉楼八楼西病区临时组建急诊第二临观室。在院部统一指挥和协调下,一支抗“疫”小分队迅速成立。这支队伍由宋浩明负责,包含了内分泌代谢科张春阳、肾脏内科张颖莹、心血管内科季冰、血液内科朱馨玉、消化内科何承志、姜元喜等各个科室的医生及由钱雅芬护士长带领的11人护理团队。这些医护人员有的是双职工,都处于抗疫第一线;有的是小区刚解封便马不停蹄赶到医院;有的为了避免被封控在小区,已经住在医院一个月之久;有的家里还有老人、小孩需要照顾,但大家都深知,疫情防控是当前的首要任务,这个时候必须要响应号召、勇挑重担,构建抗击疫情的坚强堡垒。

由于是临时开辟的病区,又是临时组建的队伍,之前几乎没有可以参考的标准流程。大家从零开始,加班加点制定诊治流程、诊疗规范。同时,由于奥密克戎病毒传播能力强,速度快,如何保证患者及医护人员的安全则成为了重中之重。小到标准的防护服穿戴,大到设立专门的穿脱区域,团队在短期内即建立起了一整套规范的防护流程,保障了大家的安全。

尽管是临时组建的队伍,尽管每日穿着至少8个小时的“大白”头晕脑胀、汗流浃背,但大家纷纷表示,特殊时期共克时艰,医疗质量决不打折。在救治过程中,大家发挥各自不同科室的专业优势,每日进行协同诊疗,效果显著。

4月24日,根据医院的总体安排,急诊第二临观室搬迁至甘泉楼七楼西病区。尽管只有一层楼的差距,但保证搬运过程中的安全至关重要。宋浩明和护士长钱雅芬提前一天即做好预案,认真思考搬迁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尽量规避每一个可能出现的纰漏。当天,全体医护人员均提前到岗,搬迁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最终,新的战场迅速开辟出来,每位患者均安全顺利地转移到位。

风雨同舟 共克时艰:

兄弟科室的联手救治

4月9日,宝山区的孟先生在家中不慎从楼上摔下,当即左侧下肢屈曲畸形,伤后患者烦躁不安,血压不断下降,出现休克表现。急诊接诊后,立即报告并开通绿色通道,快速为其办理入院手续、完善相关检查。经检查孟先生身上多处严重受伤,严重创伤性休克,病情危重。医务处立即牵头召集线上结合线下全院创伤团队会诊,骨科、胸心外科、普通外科、重症医学科、泌尿外科等多科专家群策群力明确诊疗方案,积极给予孟先生抗休克治疗,稳定了患者的生命体征,为进一步明确治疗方案及手术争取了时间。

4月15日,患者吴女士上午在家厨房给家人做饭,不小心刀切伤了手指头,流了好多血。家人打听到同济医院急诊一直开着,只要提供当天抗原检测阴性结果就能看,就立即过来了。进一步检查后,医生赵延勋发现吴女士的手指伤口较大且边缘不规则,需要立即缝合。赵延勋认真清理消毒,反复冲洗伤口、止血,仔细探查有无肌腱损伤,争取减少感染的可能性。晚上9点左右,经过细致的缝合,伤口终于顺利处理完了。在表达了感激之情后,吴女士安心地回家了。

4月17日一早,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急诊电话突然响起,抢救室来电告知120送来一位颈部外伤的患者,主治医师常永军和潘志宇赶到现场,和抢救室医护人员积极合作。在初步了解情况后发现,这位96岁的阿婆颈部存在巨大的剪伤,鲜血直流、非常痛苦和焦躁,本身还有很多基础疾病,已经表现了出失血性休克的症状,情况十分危急。抢救人员立即启动急诊抢救绿色通道,为阿婆开通两路静脉并实施抗休克治疗,同时报告医务处和科室主任余少卿,同步展开核酸检测和全身检查。很快,所有的术前准备紧张而迅速地完成了,阿婆第一时间被推入了手术室。术后,阿婆被转入SICU进行后续的观察和治疗。

4月22日,62岁的朱阿姨突然出现反复胸闷,她来到同济医院急诊求助。心血管内科的来晏和丁可可根据情况,为其实施了冠脉造影和左心室造影检查,明确其血管狭窄程度还不需要支架治疗,但朱阿姨存在一定的心肌病变,目前已转入层流病房进行后续的治疗。

4月27日15时,一名患者突然呕血,情况十分危急。由于患者来院时,其爱人也在隔离,无法来院进行陪护。时间就是生命!急诊医学科医生左鸿鹏、戴国兴、翟宇见状立即向医务处汇报,启动绿色通道,尽一切可能为患者进行抢救。由于患者初筛核酸仍是阳性,医护人员将患者转入“绿帐篷”——急诊第二救治区对其进行急救,抽血化验、同时开通5路补液、紧急输血、扩容、止酸止血、升血压……经过一系列抢救,终于稳住了患者的生命体征。消化内科的常义忠和张东伟闻讯而来,仔细询问病史并体检,经过仔细评估后,决定将转入急诊负压观察病房,等患者病情适当稳定后再行胃镜检查。

不料,患者在急诊负压观察病房又出现了喷射状呕血,沈玉芹带领李德洁第一时间穿好防护服冲入隔离病房组织抢救。消化内科主任张东伟、心脏康复科主治医师蒋玉美、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陈治松、护士长张丽亚带领徐微、陈洁、季祝燕纷纷加入了抢救战斗。大家有序分工,联系血库取血、深静脉穿刺等。陈治松冒着风险在很短时间内成功穿刺股静脉,疏通了宝贵的生命通道,4路输液顺利进入患者体内。一小时后,患者血压开始回升了,心率也有所趋于正常,神智也好转了。所有经历了4个小时抢救的医护人员,都长舒了一口气。

随后,经消化内科、麻醉科等科室的专家讨论决定,在手术室行气管插管下为患者进行麻醉,这样胃镜检查更安全。随后,急诊负压观察病房、消化内科、麻醉科、手术室的医务人员通力合作,所有医护人员和工勤人员全部穿好防护服、配戴N95口罩、面戴面屏,为患者行全麻下胃镜检查,科室主任杨长青亲自操作,在内镜诊治中心护士季云蕾的配合下,确诊患者为肝硬化食管静脉重度曲张破裂出血,当即给患者行12环重度曲张静脉套扎治疗术,手术成功。患者转危为安。得到好消息后,仍身在隔离之中的患者家属满怀激动,通过电话对所有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表达了感激之情。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