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研究 >

今日印度疫情最新报道:印度疫情全面失控 超70%患者感染超级变种B.1.617

想必大家都知道,病毒变异是由于各种原因致使的病毒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许多化学和物理因素均可以诱发突变,如亚硝酸、羟胺、高温等,另外病毒变异时有时会产生机体耐药性。

近期,印度疫情迅速恶化,日新增感染病例超34万。印度现在的新感染病例比迄今为止任何其他国家都多,几乎占全球新病例激增的一半。

疫情暴发以来,印度单日确诊病例数变化趋势

由于疫情不断恶化,新冠肺炎死亡病例数急剧增长。据环球时报,在新德里,每4分钟就有一人死于新冠肺炎。每日死亡超2000人,官方统计的死亡总人数达到近19万。

4月23日,死亡人数达到2624例,很多遗体“排队等待火化”。一些逝者家属因排队要等上12个小时,不得不自行焚烧亲人的遗体。

这次来势汹汹的第二波疫情给印度带来了灾难性的危机。医院爆满、床位和氧气供应不足、绝望的人们在等待看病的队伍中死去,而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实际死亡人数远远高于官方报告的数字。

印度新冠病毒变种B.1.617

对于这次第二波疫情,有专家担忧,这可能和印度新冠病毒变种B.1.617有关。

据印度方面的数据,在疫情严重的邦,超过70%的患者感染的都是B.1.617新冠病毒,相比数周前只有16.1%,大大超过了英国新冠变种的覆盖面。

和世界上其它一些地方一样,印度去年就发现新冠病毒变种。科学家新近将其命名为B.1.617,并称之为超级变种。这一变种的棘突蛋白发生双重突变,比原始毒株更具感染力,而据美国著名心脏病专家Eric Topol推特称,新闻标题具有误导,并非双重突变而是13个突变。

B.1.617突变情况

但是从科学上讲,“双重突变”一词确实是不准确的,SARS-CoV-2病毒一直在发生变异,所以到处都有许多双重突变。像其他令人关注的变体一样,B.1.617不仅包含两个突变,而是包含十几个突变。

话虽如此,“双突变体”这个术语的出现是有原因的。首先,B.1.617具有一个突变(标记为L452R),该突变也存在于加利福尼亚的优势毒株中。其次,B.1.617的突变(称为E484Q)与在南非和巴西首次发现的变体中存在的突变(称为E484K)类似。

简而言之,B.1.617具有这两个“著名的”突变。但是它也有大约其他11个突变。

B.1.617更具传染性吗?

初步证据表明,B1.617比以前的病毒株更具传染性。

周二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L452R突变可能增强病毒在实验室中感染人类细胞的能力。带有相同突变的加利福尼亚州变种的传播能力比旧病毒株高20%。

实验室实验表明,这种变化既增加了S蛋白对受体的亲和力,又降低了抗体识别,包括恢复期血清中存在的抗体以及一些临床上重要的中和单克隆抗体的识别。

许多令人关注的变体,包括B.1.351,P.1和B.1.526变体,都用谷氨酸替代了赖氨酸(E484K),这是负离子的替代物。带正电荷的氨基酸。此更改减少了恢复期抗血清的中和作用和某些单克隆抗体的结合,并增加了对ACE2的亲和力。

印度变种B.1.617也在位置484发生了突变。但是,484突变是不同的。谷氨酸被极性不带电荷的氨基酸谷氨酰胺(E484Q)取代。实验室证实,这种变化还赋予了ACE2结合增强和免疫逃避特性。S蛋白中五个剩余的突变中的两个位于S1蛋白的N末端结构域,该区域在其他相关变体中发生了广泛的突变。这两个突变是印度变种所独有的。

S1中的第三个突变体,脯氨酸取代精氨酸(P681R),位于S1和S2之间的切割位点附近。这种变化可以通过促进S前体蛋白裂解为活性S1 / S2构型来增加病毒颗粒的感染性。S2部分中两个剩余的氨基酸取代的贡献对于印度变体也是独特的。下图显示了B.1.617变体中S蛋白突变的全部范围。

据《自然》报道,在过去的几个月中,B.1.617印度迅速传播,它已成为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的主要毒株。

但目前尚无证据表明B.1.617是否更容易传播,从而推动了印度疫情暴涨。B.1.1.7(在英国首次发现的变体)正在印度传播,我们也知道P.1(在巴西首次发现的变体)也在印度传播。因此,他们也可能在这一激增中也发挥了作用。

据德国之声援引德国罗伯特-科赫研究所观点称,印度新冠变种的两个突变导致抗体或T细胞的中和能力降低,其程度尚不清楚。这就意味着,接种了疫苗的人以及曾经感染过新冠病毒的人也可能会再次被印度新冠变种感染。

B.1.617则被世卫组织定为观察中的变种。世卫组织发言人指出,令人担忧的变种含义是容易传播,导致更严重的病症,逃避免疫系统、改变临床表现或降低已知工具的有效性。

印度卫生部三月底报告了新冠病毒的所谓双重突变,但尚不能确定其传播速度是否更快。一些印度专家认为,印度目前感染人数快速上升可能与B.1.617变种有关。除印度外,英国、美国、丹麦、新加坡等国也发现了B.1.617变种。

由于印度目前对新冠病毒基因测序比例非常低,B.1.617的传播速度和危险程度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疫苗是否仍会对B.1.617变异株起作用?

多项研究已将B.1.617中的两个关键突变与病毒免疫逃逸能力增强联系起来。因此,剑桥大学的拉维·古普塔(Ravi Gupta)在推特上说,很可能COVD-19疫苗仍然可以针对B1.617起作用,但效果可能稍差一些。人体免疫反应较差。

Gupta写道,还有迹象表明已经感染COVID-19的人可以更容易地被这种毒株再感染,尤其是随着长期而言,他们的自然免疫力会下降。这些再感染可能正在推动印度第二波疫情爆发。

Gupta写道:“事实证明,2020年印度的病例数下降,社会距离有限,这让我担心下降与易感人群的减少有关。”因为如此多的印度人在第一波中捕获了COVID-19,并获得了免疫力。“而且……这波[第二波]是由免疫力的增强+逃避所驱动的,如B.1.1.7和B.1.617的支配地位所暗示的那样。”

如果B1.617确实增加了再感染的机会(或在接种疫苗的人中突破性感染),那么这种新变种可能会导致世界其他地区的自然免疫或疫苗免疫力正在下降的其他地区激增。

@Rakesh Kumar Mishra

印度基因组学和表观遗传学家、印度海德拉巴CSIR细胞和分子生物学中心的主任Rakesh Kumar Mishra在推特称实验室发现非常但令人鼓舞的初步结果:印度主要疫苗之一Covishield(印度血清研究所生产的牛津-阿斯利康疫苗)能够抵抗新变种B.1.617。使用体外中和测定的早期结果表明,恢复期(感染前)血清和接种Covishield疫苗的血清均可提供针对B.1.617变种的保护。

应对第二波疫情的策略

根据4月《柳叶刀》 新冠委员会的一份报告警告就称,印度每天可能面临1750例新冠病例死亡,到6月的第一周将激增至约2320例,而23日死亡2624例。

https://static1.squarespace.com/static/5ef3652ab722df11fcb2ba5d/t/6076f57d3b43fb2db4a7c9c9/1618408831746/India+TF+Policy+Brief+April+2021.pdf

该报告题为“控制印度第二波新冠疫情:紧急步骤”(Managing India's Second COVID-19 Wave: Urgent Steps),强调了印度第二波新冠疫情关键要素。它还建议应立即采取措施,以减轻感染的蔓延。

报告给出控制第二波疫情问题的策略:

1.增加疫苗接种:《柳叶刀》报告建议所有患有严重合并症的成年人(包括45岁以下的成年人)都应接种疫苗。截至2021年4月11日,在45岁以上的人群中,有29.6%的人已经接种了一剂或两剂疫苗。

2.印度需要更多的疫苗选择:除了Covishield(印度血清研究所生产的牛津-阿斯利康疫苗)和Covaxin(在印度销售的巴拉特生物技术-印度医学研究委员会疫苗)这两种疫苗目前正在印度使用,该国还需要更多的选择。

几天前,俄罗斯新冠疫苗已经获得了政府的紧急使用审批。报告还指出,强生公司,辉瑞生物技术公司和莫德纳公司是其他候选公司,也应尽早获得批准。

3.提高疫苗产量:目前,Covishield和Covaxin合在一起每月生产约7000-8000万剂疫苗。报告称:“即使这种供应的100%供家庭使用,每天的目标剂量为500万剂,每月的供应量也会不足一半。”完全是本土疫苗制造商,总部位于海得拉巴的巴拉特生物技术公司制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将每年的生产量提高到1.5亿剂,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供应缺口。

4.增加对疫苗的接受度:尽管印度在疫苗接种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只有57%的受访者表示愿意接受接种。柳叶刀印度专责小组建议,接受率应显著提高。

5.反对完全封锁:柳叶刀报告反对在国家或州层面完全封锁,因为高昂的经济成本,主要是穷人和弱势群体遭受的损失。报告建议采取一条中间路线,其中包括在绝对必要的情况下在当地进行限制和分阶段关闭的措施,此外还要维持收容区。

6.强调基因组测序:印度的基因组测序比例一直很低。柳叶刀工作组建议对病毒进行更多的基因组测序,以了解在特定疫情中突变体的普遍程度。

7.严格的旅行限制:应强制要求从国外来的人在第8天接受强制性RT-PCR测试的7天机构隔离,即使该测试结果是阴性的,也应该隔离。

8.停止公开聚会:《柳叶刀》报告建议至少在接下来的两个月内禁止10人以上的聚会。

最后小编衷心的祝愿能早日战胜病毒,不要再继续扩散了,希望大家都平安健康。温馨提示:大家记得戴口罩、勤洗手、照顾好自己和家人,共渡难关!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