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研究 >

介绍亚低温治疗颅脑外伤后颅内高压及肺气肿的支气管内瓣膜

在脑外伤患者中,体温过低可以降低颅内高压。亚低温对功能预后的益处尚不清楚。

方法

尽管第一阶段的治疗(包括机械通气和镇静管理),我们将颅内压超过20毫米汞柱的成人随机分配到标准护理(对照组)或体温过低(32至35°C)加标准护理。在对照组中,根据需要添加了2期治疗(例如渗透疗法)以控制颅内压。在体温过低组中,仅在体温过低无法控制颅内压时才添加2期治疗。在两组中,如果所有2期治疗均不能控制颅内压,则采用3期治疗(巴比妥类药物和减压颅骨切除术)。主要结局是格拉斯哥扩展结果量表(GOS-E;范围从1到8,在6个月时得分较低)。

介绍亚低温治疗颅脑外伤后颅内高压及肺气肿的支气管内瓣膜

结果

从2009年11月到2014年10月,我们在18个国家/地区的47个中心招募了387名患者,由于安全原因,该研究被暂停了。对照组中有54%的患者和低温治疗组中有44%的患者需要进行3期治疗以控制颅内压。调整后的GOS-E得分的共同优势比为1.53(95%置信区间为1.02至2.30; P = 0.04),表明低温治疗组的结局较对照组差。体温过低组中有26%的患者和对照组中37%的患者有良好的预后(GOS-E评分为5至8,表明中度残疾或恢复良好)(P = 0.03)。

结论

在颅脑外伤后颅内压超过20毫米汞柱的患者中,治疗性体温过低和标准护理以降低颅内压并没有获得比仅采用标准护理更好的结果。

介绍亚低温治疗颅脑外伤后颅内高压及肺气肿的支气管内瓣膜

使用单向支气管内瓣膜降低支气管镜肺容积是严重肺气肿患者的一种潜在治疗方法。迄今为止,获益不大,但据推测,无叶间侧支通气的患者比有侧支通气的患者获益更大。

方法

我们将重度气肿,确诊无侧支通气的患者随机分配至支气管镜支气管内瓣膜治疗(EBV组)或继续标准医疗服务(对照组)。主要结局是从基线到6个月的1秒强迫呼气量(FEV 1),强迫肺活量(FVC)和6分钟步行距离的变化。

结果

招募了84例患者,其中16例被排除在外,因为他们有侧支通气(13例)或因为大叶段无法进入支气管内瓣膜(3例)。其余68例患者(平均[±SD]年龄,59±9岁; 46例为女性)被随机分配至EBV组(34例)或对照组(34例)。基线时,FEV 1和FVC分别为预测值的29±7%和77±18%,步行6分钟的距离为374±86 m。意向性治疗分析显示,从基线到6个月,EBV​​组的改善显着大于对照组:FEV 1的增加EBV组比对照组大140 ml(95%置信区间[CI],55至225),FVC增加347 ml(95%CI,107至588),且增加在6分钟的步行距离内,最大距离为74 m(95%CI,47至100)(所有比较的P <0.01)。到6个月时,EBV组已报告23例严重不良事件,而对照组为5例(P <0.001)。EBV组中的一名患者死亡。该组中与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包括气胸(占患者的18%)和需要更换瓣膜(占12%)或需要切除的事件(占15%)。

结论

严重肺气肿患者以无叶间副侧通气为特征,支气管内瓣膜治疗显着改善了肺功能和运动能力。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