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研究 >

透灸背俞穴治疗心源性失眠52例临床观察

-

2022年4月17日发(作者:板鞋鞋带的系法图解)

光明中医2010年3月第25卷第3期 CJGMCM March 2010.Vol 25.3 ・477・ 

透灸背俞穴治疗心源性失眠52例临床观察 

陈新旺 河南中医学院2007级研究生(郑州450008) 

关键词:透灸法;失眠;不寐;针灸疗法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0.03.088 文章编号:1003—8914(2010)-03—0477—02 

失眠,中医称“不寐”,又称“目不瞑”、“不得眠”、 

“不得卧”,是指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 

种常见病症。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及不 

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 

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 

心源性失眠是由于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窦 

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早搏或传导障碍等所致的 

失眠;此类失眠患者多伴有心慌,胸闷,胸痛,心前区不 

适等症状,故我们暂称为“心源性失眠”。随着社会的 

快速发展,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日益加大,此类患者日趋 

增多。笔者在临床上用透灸方法治疗本病取得了满意 

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观察病例均为门诊病人,共52例,其 

中男33例,女l9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18岁,平 

均年龄46.26岁;其中29岁以下5例,30~40岁9例, 

41~5O岁18例,51~60岁11例,6l岁以上9例。病 

程最短3天,最长10年,平均1.2年。依据患者主诉 

确诊,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失眠。 

1.2治疗方法 

1.2.1 取穴:取心俞、肝俞、膈俞、脾俞、神道、神堂。 

肝郁化火者加太冲;心脾两虚者加足三里、三阴交;心 

肾不交者加太溪。 

1.2.2操作:针刺穴位选取背部双侧的心俞、肝俞、膈 

俞、脾俞、肾俞、神堂和神道穴,常规消毒后,用 

0.30mm×50ram的毫针,进针25~40mm,针刺得气后 

行平补平泻手法。 

艾灸:将2根艾条分成对等的6或8段,两头均置 

于酒精灯上点燃后,放于自制的艾箱中,排列整齐。将 

点燃艾条的艾箱,轻轻放在病人的背上,扣住所针刺的 

穴位;用准备好的布将艾箱盖住,艾箱的四周包严,防 

止漏气;根据病人感受艾箱热力的大小及其忍受程度, 

或调整盖子的开合,或加盖布,或垫高艾箱来调整灸箱 

的热度,防止病人被烫伤。艾灸时间以病人不感觉热 

为度;艾灸程度以灸至皮肤发红,微微汗出为宜。 

以上疗法每天一次,l0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 

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2效果 

2.1 临床疗效依据1993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的《中 

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临床痊愈:睡眠时间恢 

复正常或夜问睡眠时间在6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 

神充沛,计7例(占13.46%);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 

眠时间增加3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计27例(占 

51.92%);有效:症状减轻,睡眠时间较治疗前增加不 

足3h,计15例(占28.84%);无效:治疗后失眠无明显 

改善,或反加重,计3例(占5.76%);总有效率 

94.23%。 

2.2 PSQI量表积分改善情况 根据PSQI量表提供 

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等项分值, 

将患者症状按无、轻、中、重分别计0、1、2、3分,并对治 

疗前后的相应积分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配对t检验, 

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本疗法对心源性 

失眠有确切疗效(见表1)。 

表1治疗前后PSQI症状积分比较 

3讨论 

中医学认为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以脏腑 

为中心,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以经络为联系 

通道,共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睡眠是的生理活 

动之一,心主神志,睡眠活动由心神所主,在脏腑功能 

相互协调的基础上共同完成,因此,睡眠活动是脏腑整 

体功能的体现。心源性失眠的主要病变在心,与心神 

的与否有直接关系。因为心藏神,心神,则能 

正常睡眠;如心神不安,则不能人睡。 

心俞乃心气之所聚之处,能够调节心的气机,通心 

之络,改善心的藏神功能;肝俞、脾俞乃肝脾之气输注 

背部的穴位,能够调畅气机,疏通经络,条达气血,养心 

安神;神道、神堂皆有安神定志之作用。《灵枢・本 

神》中提出“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肾藏志、脾藏意” 

・478・ 光明中医2010年3月第25卷第3期 CJGMCM March 2010.Vol 25.3 

之说,而《素问・长刺节论》中说:“迫藏刺背,背俞 

也”;且以上诸穴皆分布在背部膀胱经或督脉上,又膀 

胱经循行过程中“上额,交巅”,“其直者,从巅入络 

脑”,督脉循行“上至风池,人脑,上巅”,故针刺以上 

诸穴可以调节脏腑气血,疏通脏腑经络,平衡脏腑阴 

阳,健脑安神,从而治疗失眠。 

深部组织,加强得气感,从而使针、灸配合,很好地发挥 

作用;使在施灸过程中,病人能出现灸感,如局部的肌 

肉动、舒适感、胀痛感、沉重感、痒感,甚至红斑、全身出 

汗等。 

本疗法将灸和针充分相结合,通过透灸使其所产 

生的效应通过体表穴位进入体内,渗透诸经、脏腑乃至 

全身,同时更进一步增强了针感,增加了针刺的效果, 

提高了临床疗效 。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86. 

《本草纲目》认为“艾叶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 

垂绝原阳……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苛之 

人为康泰,其功宜大矣”。灸法具有温阳散寒,疏通经 

络,调整气血的作用。《灵枢・背腧》在记载五脏背俞 

穴的内容之后,强调这些穴位在治疗方法上施用灸法, 

提出“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这一观点常常被现代 

临床所忽略。透灸法 是在施灸时,通过适当剂量、 

长时间地施灸,以求艾灸的热量通过针刺的腧穴透达 

[2]高希言.透灸法及其临床应用[J].河南中医,2007,27(9):33—34. 

[3] 高希言,奥晓静.提高艾灸疗效的探讨[J].中国针灸,2008,28 

(4):277-279. 

f本文校对:庞春渝 收稿日期:2009—08一】0) 

中药合针刺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疗效观察 

郝秀霞 刘永胜 内蒙古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包头014010) 

摘要:目的 观察自拟养血祛风止痒汤合针刺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疗效。方法 13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5例和对照 

组65例,治疗组口服自拟养血祛风止痒汤合针刺;对照组口服自拟养血祛风止痒汤,均外用维生素E霜。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 

69.2%有效率98.5%;对照组治愈率67.7%,有效率96.9%。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停药后复发率比较:治疗组40例随访 

一年,复发5例,复发率12.5%;对照组38例随访一年,复发9例,复发率为23.2%,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 

论 观察自拟养血祛风止痒汤合针刺治疗本病和单纯以养血祛风止痒汤治疗本病有效率均高,疗效无显著性差异,但中药合针刺 

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中药合针刺治疗起到疗效佳、复发率低的良好效果,所以临床值 

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痒风;针刺疗法;中医药疗法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0.03 089 文章编号:1003—8914(2010)一03-0478—02 

老年性皮肤瘙痒症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一种 

无原发性皮损,先是皮肤剧烈瘙痒,夜问为主,搔抓后 

引起继发性抓痕、结痂、皮肤肥厚、素沉着和苔藓样 

变等皮损的皮肤病,日轻夜重,常因皮肤瘙痒而影响睡 

眠,中医称为“痒风”、“风瘙痒”或“血风疮”。我们应 

年龄、病程、性别等均无显著性差异,具可比性(P> 

0.05)。 

1.2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均符合《老年科常见病的 

诊断与治疗》所订诊断标准 。主要症状:初期周身 

皮肤剧烈瘙痒,多以双下肢胫前、背部为甚,无原发皮 

用自拟养血祛风止痒汤合针刺治疗本病,临床疗效满 

意,复发率低,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来自门诊,共130例,随 

机分为治疗组65例和对照组65例。治疗组男39例, 

女26例;年龄56~78岁,平均68岁;病程1年内者22 

例,l~3年者34例,3年以上者9例。对照组男36 

肤损害,搔抓后出现抓痕、血痂、素沉着或皮肤肥厚、 

苔藓样变,老人及成年人好发,冬季发病或加重。 

两组病例均排除糖尿病、肝胆疾病、尿毒症、肾病、 

肿瘤、甲状腺功能异常等病。 

1.3治疗方法治疗组口服自拟养血祛风止痒汤合 

针刺治疗。药用黄芪30g,当归12g,生地黄12g,白芍 

15g,川芎10g,何首乌25g,丹参30g,荆芥12g,防风 

12g,白蒺藜15g,自鲜皮20g,地肤子15g,甘草6g。每 

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两次服,晚上在睡前服。伴有 

例,女29例;年龄57~76岁,平均65岁;病程1年内 

者21例,1~3年者33例,3年以上者11例。两组的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