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研究 >

中风条辨-于智敏

-

2022年4月17日发(作者:辽宁高考成绩查询时间)

“中风条辨”示例

中国中医科学院于智敏王永炎

中风也叫脑卒中,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其病情险恶,病机复

杂,变证多端,致残率高、致死率高,是现代难治病之一。

历代医家对防治本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为将这些宝贵

的临床经验加以推广应用,作者应用综合集成方法,将相关内容以“条辨”形式

进行整理归纳,希望能对临床科研工作者有所裨益。

1、何谓“条辨”?

中医学以“条辨”命名的著作较多,代表性的有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

吴鞠通《温病条辨》、陆廷珍《六因条辨》、明·方有执《伤寒论条辨》、清·程应旄

《伤寒论后条辨》等等。

何谓“条辨”?“条辨”亦作“条辩”。意思为逐条辨析。“条辨”一词最早

见于南朝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序》:“事事条辨,略宣后章。”[1]清〃恽敬也

著有《明儒学案条辩序》一书。

关于“条辨”这种文体的优点,元〃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指出:“然其

条分缕析,使稽古者可以按类而考。”[2]纪晓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标其立

论之意,条分缕析,条理秩然。”[3]梁启超《变法通议》:“条分缕析,庶易晓畅,

省读者心力。”[4]

可见,以“条辨”形式著书立说,意在条分缕析,易于阅读、理解与应用。

《中风条辨》的撰写缘由亦在于此。

2、《中风条辨》示例

2.1今夫脑血管病者,皆中风之类也。

2.2中风病,有真中,有类中。真中者四:中脏、中腑、中经络、中血脉,

其所中各随其类而异。

2.3中风非风,内伤积损颓败使然。以其发作如疾风之迅捷,伤人如矢簇之

[1]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序.见清·严可均校辑陈延嘉主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7册.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P463

[2]见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97.P1082

[3]见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97.P11216

[4]清·梁启超著.变法通议.华夏出版社.2002.P157

1

阴险而名者也。

2.4夫虚弱人、肥胖人,气衰而血弱,重因五志过极,起居过用,适时而发。

2.5大指、次指麻木不仁,或摄物无力,或肉掣,此中风之先兆也。

2.6中风病,外风而入中者少,痰热生风者多。

2.7中风证素:风、火、痰、瘀者恒多,气虚、阴虚者亦不少。

2.8气血逆乱,脑窍闭阻,元神散乱而病络者,发为中风。

2.9中风病三辨:辨证素、辨病位、辨闭脱。辨证素以审病机,辨病位以明

经络脏腑,辨闭脱以断虚实顺逆。

2.10中风病证候繁多,概言之,总以神识昏蒙之有无区分中脏腑与中经络。

2.11中经络者,或因肝阳暴亢,风火上扰,风痰瘀血痹阻脉络,或因痰热腑

实,风痰上扰,气虚血瘀,阴虚风动而发。

2.12中脏腑者,或风火上扰清窍,或痰湿蒙塞心神,或痰热内闭心窍,或元

气败脱,心神散乱而成。

2.13肝风内动,肝火上扰者,当平肝凉肝以息内风,滋阴清热以消火势,羚

羊角、白芍、白菊花、钩藤、僵蚕、地龙、生地、玄参之属皆可用之。

2.14肝阳上亢,肝风鸱张,血之与气并走于上者,非重镇不能潜阳,非沉潜

不能息风,宜生石膏、生石决明、生代赭石、珍珠母之类以镇风邪,抑其扶摇之

势。

2.15肝风狂越、扰乱神明,损伤脑络,血溢脑窍,阻滞神明之府,昏迷昏聩,

九窍闭塞者,急宜醒脑开窍,用牛黄、麝香、珍珠、菖蒲辈。

2.16肝气逆乱上攻,损伤脑络,血逆脑窍;下窜胃肠血络,血液妄行外溢,

吐血、呕血、便血诸血证现焉。急用犀牛角(用水牛角代替)、生地黄、黑栀子、

墨旱莲、仙鹤草、参三七救治,庶几可血止脉通,而血行归于常道。

2.17风挟痰浊阻于清窍,必现语謇神昏,喉中痰鸣而苔腻脉滑。宜石菖蒲、

天竺黄、竹沥油、海浮石、胆南星、化橘红。如此则痰闭可开,浊毒得化而气顺

神苏。

2.18中风闭症,当急投清热化痰,醒脑开窍剂。羚羊角粉、珍珠母、竹茹、

天竺黄、石菖蒲、远志、夏枯草、丹皮煎浓汁,合安宫牛黄丸、至宝丹鼻饲之。

2.19中风脱证,急当益气固脱,西洋参、当归、沙参、枸杞子、何首乌、阿

2

胶之类为首选。至于附子、肉桂、人参类,惟其性温热,气刚燥,极易伤津耗液,

有动风、动火、动血之虞,用之不当可变生他证,非辨证精准者不可妄投。

2.20中风病急性期已过,必现虚象。治当益肝血,填肾精,复元气为本。炙

首乌、枸杞子、怀牛膝、女贞子、杜仲、山萸肉、北沙参、太子参等,斟酌其宜。

2.21有先络病而后病络者,必见肢体不遂,甚则偏瘫,治当通经活络,以桑

枝、桑寄生、忍冬藤、鸡血藤、海风藤、络石藤等,通经活络即愈;久病入络者,

加全蝎、蜈蚣、白花蛇等搜剔之。

2.22中风病气滞血瘀,壅经阻窍者,当化瘀滞之气血,开经络之闭塞,展肢

体之痿废,舒指趾之挛拘。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丹参、琥珀、川牛

膝、香、没药、茺蔚子等酌情选用,或配合活络效灵丹亦可。

活络效灵丹

【来源】《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当归、丹参、香、没药

【功用】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主治】用于各种瘀血阻滞之证。

2.23中脏者多致九窍失用,唇缓失音,鼻窒耳聋,目瞽,而溲便为之变,所

中者深,宜疏其滞,星蒌承气汤主之。

星蒌承气汤

【来源】王永炎经验方

【组成】胆南星瓜蒌大黄芒硝枳实厚朴

【功用】通腑化痰,理气清热。

【主治】中风病痰热腑实者。

2.24中腑者脉浮缓,而五为之变,四肢拘挛,不仁且不用,无汗者治之汗

亦微,当以疏风汤疏瀹之。

疏风汤

【来源】《寿世保元》卷二。

【组成】当归川芎白茯苓陈皮半夏乌药香附白芷羌活

防风麻黄甘草细辛

【功用】疏风散寒,舒经通络。

3

【主治】风邪中府,留着四肢,手足拘急不仁,面如土,恶风寒者。

2.25中经络者口眼歪斜,中血脉者半身不遂,外无六经形证,内无溲便阻隔。

宜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通络。

补阳还五汤

【来源】《医林改错》

【组成】生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

【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

遗尿不禁。

2.26中风偏瘫,口失语,神失用,识失认,心失算,肢体失灵者,为毒损脑

落,治当降浊解毒,活血通络,开窍护脑,清开灵主之。

2.27其人素体阳盛,肝郁化火,阳亢而生风,风火相煽,鼓荡气血上冲犯脑

而神识恍惚,神则昏聩者,静滴清开灵,口服或鼻饲星蒌承气汤。

3、小结

3.1考诸中医经典,许多医家的著作都具有“条辨”的性质,只不过没有以

此命名罢了。著名的《伤寒杂病论》严格来讲,也属于“条辨”文体,其论分条

叙述,简明扼要,医理昭然,非常利于学者背诵应用,《伤寒论》作为中医经典

流传至今依然成为中医必读乃至精读的著作,这种“条辨”式的文体在其中发挥

的作用也不容小觑。

3.2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烟

酒过度等诱因,引起阴阳脏腑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闭阻,或血

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扑,半身不遂,口舌喎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

木为主证,具有起病急、发病快、传变快的特点,好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类病症。

中医药防治本病有一定的优势,但其关键是把握治疗时机,中西医并用。

3.3本病属于危急重症,致残率、病死率高,顽固难疗,多以脏腑功能失调,

气血亏虚为发病基础,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用力过度或气候骤变等

多为发病诱因,在此基础上的痰浊、瘀血内生,或阳化风动、血随气逆,导致脑

脉闭阻或血溢脑脉之外,脑髓神机受损而发为中风病。病位在脑髓血脉,涉及心

肝脾肾等多个脏腑,常因脑络受损,神机失用而致多脏腑功能紊乱。属本虚标实

之证,而初期以风火痰瘀等标实为主,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则表现为虚实夹杂或本

4

虚之证。症状严重,病机转化迅速是其特点,体现证候时空演变的特征。急性期

表现为风痰瘀血闭阻脉络,但痰瘀日久可从阳化热,转为痰热证;痰热腑实,腑

气不通,痰浊蒙蔽清窍可见意识障碍;失治误治可迅速转化为内闭外脱、阴阳离

绝之证,必须谨慎对待。

3.4临床辨治本病,必须明确以下思路:本病以风火痰瘀气虚阴虚为常见证

候要素,但必须明辨各种证类的特点。风证起病急,变化快,直体抽动,颈项强

直,目偏不瞬,头晕目眩;火热证心烦易怒,躁扰不宁,面红身热,气促口臭,

口苦咽干,大便秘结,舌红或红绛,苔黄而干;痰证则口黏多涎,鼻鼾痰鸣,头

昏沉,表情淡漠,舌体胖大,苔腻脉滑;血瘀证则头痛肢体痛,口唇紫绀,面

晦暗,舌有瘀斑瘀点;气虚证为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心悸自汗,手足肿胀,肢

体瘫软,二便自遗,脉沉细无力;阴虚证心烦不寐,手足心热,盗汗耳鸣,咽干

口燥,两目干涩,舌红少苔或五苔。其中又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异,危重症又有

闭、脱两种极端,临床不能有丝毫疏忽。

3.5治疗应以早期治疗、多发并用,中西结合,减少病死率、降低致残率为

关键,一切治疗手段必须围绕这个目标展开。此外,护理与调摄在本病的治疗过

程中也十分重要,其中包括对患者的体位选择、饮食营养、口腔护理、呼吸道护

理、皮肤护理、导管护理、血压的调理与护理、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等都尤其重

要,甚至可以说和抢救治疗同等重要,这些也直接关乎患者的生命安危,每一个

环节都疏忽不得!

3.6中风病毕竟属于危急重症,我们提倡发扬中医学在防治现代难治病领域

的优势特,但对此类疾病仍然主张要中西医结合,中西并重,综合治疗,以挽

救患者生命,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致死率为核心,杜绝所谓“纯中医”排

斥现代医学诊断治疗技术方药运用的弊端。

3.7“条辨”只是临床经验总结的一种表达形式,作者以此形式表达,目的

是对这种学派纷杂、观点众多、诊疗多样的危急重症提供一种执简驭繁的思想方

法与诊疗思路。本文所列只是部分“示例”而非全部,这是应该明确的。

3.8中医向有“三因制宜”之论,而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这是需要强调、

明确并应该遵循的。而胶柱鼓瑟,墨守成规,泥于常法而不知变通,则是临床应

该摒弃的。

5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