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研究 >

桑葚特点

-

2022年4月18日发(作者:橘洲音乐节门票)

桑葚为桑科落叶乔木桑树的成熟果实,桑葚又叫桑果、桑枣,农人

喜欢其成熟的鲜果食用,味甜汁多,是人们常食的水果之一。成熟的桑葚质油润,

酸甜适口,以个大、肉厚、紫红、糖分足者为佳。每年4~6月果实成熟时采

收,洗净,去杂质,晒干或略蒸后晒干食用。具体成熟时间各地不一样,南方早

一点,北方稍迟一点。

中文学名:桑葚拉丁学名:FructusMori

别称:桑实、葚、乌椹、文武实、黑椹、桑枣、桑葚子、桑粒、桑果

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原始花被亚纲荨麻目桑科桑属桑葚种

分布区域:生于丘陵、山坡、村旁、田野

英文名:mulberry

果型:该品为聚花果,由多数小核果集合而成,呈长圆形,长2~3cm,直径1.2~

1.8cm。黄棕、棕红至暗紫,(比较少见的颜成熟后呈白),有短果序

梗。小核果卵圆形,稍扁,长约2mm,宽约1mm,外具肉质花被片4枚。气味

微酸而甜。

树形: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3~15m。树皮灰白,有条状浅裂;根皮黄棕

或红黄,纤维性强。

叶:单叶互生;叶柄长1~2.5cm;叶片卵形或宽卵形,长6~20cm,宽4~10cm,

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边缘有粗锯齿或圆齿,有时有不规则的分

裂,上面无毛,有光泽,下面脉上有短毛,腋间有毛,基出脉3条与细脉交织成

网状,背面较明显;托叶披针形,早落。

花:花单性,雌雄异株;雌、雄花序均排列成穗状葇荑花序,腋生;雌花序长1~

2cm,被毛,总花梗长5~10mm;雄花序长1~2.5cm,下垂,略被细毛;雄花

具花被片4,雄蕊4,中央有不育的雌蕊;雌花具花被片4,基部合生,柱头2

裂。核果,多数密集成一卵圆形或长圆形的聚花果,长1~2.5cm,初熟时为绿

,成熟后变肉质、黑紫或红,种子小,花期3~5月,果期5~6月。

生长地区及分布范围:生于丘陵、山坡、村旁、田野等处,多为人工栽培。全国

各地且世界各地均有栽培。

品种与分类:中国收集保存的桑树种质分属15个桑种3个变种,是世界上桑种

最多的国家。其中栽培种有鲁桑、白桑、广东桑、瑞穗桑;野生桑种有长穗桑、

长果桑、黑桑、华桑、细齿桑、蒙桑、山桑、川桑、唐鬼桑、滇桑、鸡桑;变种

有鬼桑(蒙桑的变种)、大叶桑(白桑的变种)、垂枝桑(白桑的变种)等。

物种繁殖

在桑地间作绿豆、大豆作绿肥、以蚕粪肥桑、桑树剪伐等栽培技术,都对蚕桑的

生产发展起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桑葚喜温暖湿润气候,稍耐荫。气温12℃以上

开始萌芽,生长适宜温度4~30℃,超过40℃则受到抑制,降到12℃以下,则

停止生长。耐旱、不耐涝、耐瘠薄,对土壤的适应性强,用种子、嫁接和压条繁

殖。

种子繁殖:

采取紫成熟桑椹,搓去果肉,洗净种子,随即播种或湿砂贮藏。春播、夏播、

秋播均可。夏播、秋播可用当年新种子。播前用50℃温水浸种,待自然冷却后,

再浸泡12小时,放湿砂中贮藏催芽,经常保持湿润,待种皮破裂露自时即可播

种,按行株距20cm×30cm开沟,沟深1cm,每1公顷用种量7.5~15kg。覆土。

约经10日出苗。苗高3~4cm间苗,去弱留强,并补苗。春、秋季按株距10~

15cm定苗。

嫁接繁殖:

袋接法,于嫁接前20日,剪接穗,湿砂贮藏,使砧木剪口处的皮层和木质部分

离成袋状,然后插入接穗,以插紧为止。芽接,春、夏季用“T”形芽接或管状芽

接(套接)。

压条繁殖:

早春将母株横伏固定于地面,埋入沟中,露出顶端,培土压实,待生根后与母体

分离。春或秋季进行定植。按行株距2m×0.4m开穴,穴径0.5~0.7m,穴底施入

腐熟厩肥,上铺薄土一层,栽入,填表土后,将植株向上提一提,使根部舒展,

再填心土,压实,浇水。定型后通过修剪、疏芽、摘心,养成一定树型(如地桑、

低桑、中干桑、高干桑、乔木桑等不同类型)。

修剪可用拳式修剪法,每年在基部伐条,利用潜伏芽萌生新条,几年后在修伐处

成拳状的树疙瘩。另有无拳式修剪法、留枝留芽修剪法等。

病害:桑萎缩病、桑疫病、桑褐斑病、桑根结线虫病等。虫害有桑螟、桑蟥、桑

象虫、桑白蛴、桑天牛、桑蓟马、桑始叶螨等为害。

中国是世界上种桑养蚕最早的国家,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之

一。桑树的栽培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在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现桑、蚕、丝、帛

等字形。到了周代,采桑养蚕已是常见农活。春秋战国时期,桑树已成片栽植。

病虫防治

桑椹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

随着桑园综合开发的不断深入,种桑不单只为采叶养蚕,果、叶二用的果桑种植

面积也在不断扩大,而果桑比较容易发生桑菌核病,现将桑菌核病的基本症状与

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基本症状

桑菌核病是果桑一种主要病害,俗称桑白果病,属真菌类病害;桑树开花时病菌

开始侵入,结果后病状显现,颜呈白;病果无商品和食用价值。果桑品种较

易发病,如不及时防治,严重地块发病率将高达90%以上。

防治方法

1、防治时间:分3次进行,每隔7至10天防治一次。

第一次:始花期(桑花初开时);

第二次:盛花期(桑花全面开放);

第三次:盛未期(桑花开始减少,初果显现);

2、对口农药: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

注意事项

1、喷施时雾点须细、周到,不可漏喷。一般每亩用量3~4背包,花序、叶、枝

充分湿润,以滴水为度。

2、甲基托布津和多菌灵应交替使用。

3、防治时农药浓度须按标准配,不可任意提高浓度,否则不利于今后防治。桑

病防治主要是以防为主,所以应重视前期防治。

桑园青枯病防治方法

1、加强植物检疫,培育无病苗木。

2、合理采摘桑叶,全年在采叶喂蚕过程中,尽量减少伤流。

3、推广免耕法栽培,实行土地轮作。

4、推广盛东一号等抗病品种。

5、及时排除桑园积水。

6、清除桑园病株和药剂防治。发现病株及时挖起集中烧毁,对病穴周围用铜铵

合剂浇灌处理,即用碳铵3公斤、硫酸铜0.5公斤,拌和后在塑料袋密封24小

时,每公斤兑水200公斤浇根部,隔7天1次,连续3次。

青枯病防治重点是加强桑园的培育管理和农业防治。

6桑树断梢病编辑

桑树断梢病是近几年来北方蚕区多发的一种桑树病害,以陕南春伐蚕区发生较为

严重,其它地区也有发现。

(1)发生特点:本病发生在新梢基部。凡桑椹小粒菌核病(白桑椹病)症状明

显后,椹柄逐渐变黑褐,新稍基部皮层慢慢由点线状斑点扩展成块斑至四周围

斑。发病新梢病斑部位产生愈伤组织,先出现龟裂之后病斑下陷造成环缢,病变

部位失水变细,遇风、雨天或上部触动易折断倒挂树上。

(2)防治方法:

①人工防治:发现白桑椹及时摘除、集中烧毁,青椹期摘除青椹防治效果更好。

②药剂防治:一般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50%乙基

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在桑树花期喷雾以杀灭病菌。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