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研究 >

中药学重点的名词解释

-

2022年4月21日发(作者:太原肝病医院)

中药:按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的药物。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医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

一门学科。

本草:本:根本,草:除根本以外的其它植物。重要包括植物、动物矿物,但以植物药为最

多,使用也更普遍,所以相沿把中药叫“本草”。

配伍: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位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

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的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相须: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以增强其原有疗效。

相使: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应用,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辅药能提高

主药的疗效。

副作用:在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

中药性能:又称药性。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内容,它是对中药作用的

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药物偏性)

四气: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五味:是指药物的滋味,具体内容包括辛、甘、酸、苦、咸、涩、淡。

(一)辛有发散、行气或润养等作用。一般发汗的药物与行气的药物,大多数有辛味;某些

补养的药物,也有辛味。

(二)甘有滋补、和中或缓急的作用。一般滋补性的药物及调和药性的药物,大多数有甘味。

(三)酸有收敛、固涩等作用。一般带有酸味的药物,大都具有止汗、止渴等作用。

(四)苦有泻火、燥湿、通泄、下降等作用。一般具有清热、燥湿、泻下和降逆作用的药物,

大多数有苦味。

(五)咸有软坚、散结或泻下等作用。一般能消散结块的药物和一部分泻下通便的药物,带

有咸味。

在五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它们的意义和作用是这样的:

(六)淡就是淡而无味,有渗湿、利尿作用。一般能够渗利水湿、通利小便的药物,大多数

是淡味。

(七)涩有收敛止汗、固精、止泻及止血等作用。

15.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升浮指上升、发散,即向上向外的作用趋向;沉指

收敛泄利,降指下降,即向下向内的作用趋向。

(一)升:就是上升、升提的意思,能治病势下陷的药物,都有升的作用。

(二)降:就是下降、降逆的意思,能治病势上逆的药物,都有降的作用。

(三)浮:就是轻浮、上行发散的意思,能治病位在表的药物,都有浮的作用。

(四)沉:就是重沉、下行泄利的意思,能治病位在里的药物,都有沉的作用。

16.归经: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归是药物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

17.道地药材:在同种药材中公认的具有明显地域性,品种良,质量优,疗效好的药材。

剂量:是指每一味药的一日用量。

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发散风寒药:性味辛温,发汗力较强,有发散风寒之功,用于风寒表征的药物。

发散风热药:性味辛凉,发汗力较弱,有发散风热之功,用于风热表征的药物。

清热药:凡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清热燥湿:药性苦寒,既能清热,又能燥湿,治疗湿热所致的泻痢、黄疸、带下、淋浊、湿

疮等证的作用或治法。

清热凉血:能清解营分、血分热邪,治疗温热病邪入营血,血热妄行之、吐血,纽血、斑疹,

以及舌绛心烦或神昏谵语等血分实热证的作用或治法。

清热泻火:药性寒凉,能清泄气邪热,治疗气分实热的高热、烦渴、汗出、脉洪实或脏腑实

热证的作用或治法。

泻:凡能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称为泻。

峻下逐水:用泻下作用峻猛的药物,能引起剧烈的水泻,使体内潴留的水液从大小便排除的

作用。

釜底抽薪:通过写下以泻去体内实热的治法。正如用抽去锅下燃烧着的柴草,以降低锅内的

温度一样。

祛风湿药:凡以祛风湿,解除痹痛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祛风湿:辛散苦燥的药物,能祛除经络、肌肉、筋骨关节除的风湿病邪,以治疗风湿痹

证。

芳香化湿药:凡是气味芳香,具有化湿运脾作用的药物,称为芳香化湿药。

芳香化湿/醒脾化湿:芳香运脾的药物能宣化中焦湿浊,恢复脾胃健运,以治疗湿阻中焦证。

利水渗湿药:凡能通利水道,渗泄水湿的药物称利水渗湿药。

淡渗利湿:药味甘淡,具有渗利水湿功效,治疗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等的一种方法。

利水(尿)通淋:利水渗湿药能治疗淋证尿频、尿急、短赤涩痛、少腹拘急等。

温里药:凡能温湿里寒,治疗里寒证的药物,称为温里药。

回阳救逆:药物具有恢复阳气,挽救厥逆证候的作用,救治阳脱证将脱的一种方法。

温肺化饮:药物具有温散肺脏寒邪、化肺中痰饮的中庸,为治疗寒饮伏肺证的一种方法。

温中散寒:药物具有温暖中焦(脾胃),祛除寒邪作用,为治疗脾胃受寒证或中焦虚寒证的

一种方法。

引火归原:药物具有因肾阳亏虚而上浮的虚阳(火)下归于肾的作用,为治疗虚阳上浮证的

一种方法。

理气药:凡以梳理气机,治疗气滞或气逆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理气药,又叫行气药。

行气:药物具有疏散气机,行散气滞的作用,为治疗气滞证的一种方法

破气:药物具有较峻烈的行气作用,为治疗气结积滞证的一种方法

降气:药物具有恢复肝脏降泄功能的作用,为治疗胃气上逆或肺气上逆证的一种方法

疏肝解郁:药物具有疏理肝气、恢复肝气疏泄的作用,为治疗肝气郁滞的一种方法

消食药:凡以消积导滞,促进消化,治疗饮食积滞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消食药。

焦三仙: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三药合用的习称,主食滞证。

回:药物具有使妇女汁分泌减少甚至中断汁分泌的作用,主妇女断奶。

回消胀:药物具有中断汁分泌、消除房胀痛的作用,为治疗断房胀痛的一种方法

活血祛瘀药:凡以通畅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活血祛瘀药。

活血祛瘀:药物具有促进血液运行,消散淤血的功效,主瘀血证

引火(血)下行:引导火热及血液下行,以降上炎之火,治头痛、眩晕、口舌生疮、牙龈肿

痛、吐血、纽血诸证的药物功效。

破血逐瘀:活血祛瘀的作用强,药性较峻猛,治疗瘀血重症如癓麚积聚等药物的功效。

祛瘀生新:瘀血阻滞于体内,影响新血的生长,使用活血化瘀药,祛除瘀血以利新血生长。

活血调经:具有活血祛瘀,调畅血脉通调月经,治疗血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的药物

功效。

破血:具有活血力强,破癓消瘀的功效,主癓麚、闭经等证

引血下行:为引火下行的一个方面。凡血热上冲之证,可以通过降泄药,使血下行治疗血热

妄行、迫血上溢之吐血、纽血等。

化痰药:凡能祛痰或消痰作用,治疗痰证的药物,成为化痰药。

温肺化痰:药物具有温热之性,能温肺祛寒化痰饮,为治疗寒痰咳嗽,痰多咳嗽等证。

清热化痰:药物具有寒凉之性,能清化热痰,为治疗热痰咳嗽、痰黄稠粘等证

宣肺化痰:药物具有开宣肺气、祛除排痰的作用,为治疗外感咳嗽、侯痒的等证

润肺化痰:药物具有滋润之性,能润燥且化痰浊的作用,为治疗燥痰咳嗽、痰少咽干的等证

燥湿化痰:药物具有温燥之性,能燥湿化痰饮的作用,为治疗湿痰咳嗽、痰多白、苔白滑

腻的等证

止咳平喘药:凡能止咳,平喘,治疗咳嗽、气喘的药物,称为止咳平喘药。

平肝息风药:凡具有平肝潜阳,息风止痉,主治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病症的药物,称为平肝

息风药。

开窍药:凡具辛香走窜之性,以开窍醒神位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开窍药。

开窍醒神:辛香走窜之品,能开通闭阻之心窍或清窍,使闭证神昏的病人苏醒。

安神药:凡能安神定志,治疗神志失常的药物,称为安神药。

重镇安神:某些矿石、化石、贝壳类药物,具质重沉降之性,有心神的作用。

养心安神:某些植物药甘润滋养,入心经,具安心养神作用。

补虚药:凡能补益气血阴阳,治疗虚证的药物,称为补虚药。

大补元气/补气固脱/补气救脱:补气作用强,用于元气大伤,出现虚脱的作用

纳气平喘:用于肺肾气虚(肾不纳气),呼多吸少,短气喘促,动则尤甚,声低气却的治法。

补阳药:有温补阳气,治疗阳虚证,尤以治疗肾阳虚衰证为主的药物。

补虚药:补益正气,增强体质,轶提高抗病能力,治疗虚证为主的药物。

补阴药:有补阴、滋液、润燥功效,治疗阴虚液亏证的药物。

补气升阳:补益脾胃之气,又能升举阳气,用于气虚下陷的治法。

平抑肝阳药:凡能平抑肝阳,治疗肝阳上亢病症的药物,称平抑肝阳药。

平肝潜阳:部分介类和矿石类药物,质重,有镇潜沉降之性,具显著的平肝阳作用。

平肝息风:平抑肝阳,息风止痉。是治疗肝阳上亢之眩晕头痛或肝风内动之痉挛抽搐的治法。

息风止痉:平息肝风、制止痉挛。是治疗肝风内动的痉挛抽搐的治法。

息风止痉药:凡以平息肝风为主要作用,用治肝风内动,痉厥抽搐病症的药物,称为息风止

痉药。

收涩药:凡以收敛固涩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收涩药。

敛肺止咳:收敛肺气耗散以治肺虚久咳的治法。

止血药: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止血药。

凉血止血:药性寒凉,能清血分之热证而止血,治疗热血出血证的功效。

化瘀止血:具有止血化瘀双重作用,治血瘀内阻,血不循经之出血证的药物功效。

收敛止血:性涩,或质粘,或为炭类,能收敛固涩而止血的药物功效,适于出血无瘀滞者。

温经止血:药性温热,能温内脏,益脾阳,固冲任而摄血止血的药物功效,适于虚寒性的出

血证。

驱虫药:凡以驱除或杀灭寄生虫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驱虫药。

涌吐药:凡以促使呕吐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涌吐药,又称催吐药。

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凡以解毒疗疮,攻毒杀虫,燥湿止痒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解毒杀

虫燥湿止痒药。

拔毒化腐生肌药:凡以拔毒化腐,生肌敛疮为主要作用的药物,成为拔毒化腐生肌药。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