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研究 >

强迫性神经症研究现状

-

2022年4月24日发(作者:2020股市休市安排)

2012年3月 

第24卷 卜半川 第5期 

中国民康医学 

Medical Journal of Chinese People ̄Health 

Mar,2012 

V01.24 FHM No.5 

【综 述】 

强迫性神经症研究现状 

熊建文 

(江西省精神病医院,江西南昌330029) 

【关键词】 强迫性神经症;病因;治疗 

doi:10.3969/j.issn.1672—0369.2012.05.030 

中图分类号: R749.79 文献标识码:A 

强迫性神经症是临床常见的精神障碍,是一类 

以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等强迫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 

的神经症,与遗传、心理因素、神经生化、神经解剖等 

多方面因素有关,据调查该病在社区人中的终生 

患病率为2.4%¨ 。大多数强迫症患者现在都能接 

受到最新的药物和心理治疗,近几年来许多学者对 

强迫性神经症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作了较 

多的研究,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到目前为止,强迫性神经症的病因仍没有明确。 

过去大多认为强迫性神经症源于精神因素和可能存 

在某些脑生化方面缺陷的假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 

断发展,近些年来人们对强迫症患者的脑生化、神经 

解剖以及遗传因素等方面的研究日渐增多,心理学 

机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1.1 脑生化在强迫症患者脑生化研究方面,曾有 

报道通过对3O例强迫症患者与20例志愿者在基础 

皮质醇、地塞米松抑制试验 (DST)及氯丙咪嗪治 

疗前后血催素含量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强迫 

症组基础皮质醇高于对照组,说明患者组下丘脑5 

一HT能神经元的功能活跃强于正常对照组。另外 

强迫症的基础血催素量平均值与对照组相比也有 

非常显著差异,提示强迫症组高于正常的对照组, 

也提示下丘脑5一HT神经元功能活跃。在临床上 

也有一些证据提示5一羟胺(5一HT)系统功能增 

高与强迫症发病有关 :①使用氯丙咪嗪、氟西汀 

(fluoxetine)、氟伏沙明(fluvoxamine)等具有抑制5一 

HT重摄取作用的药物,对强迫症有良好效果;而缺 

乏抑制5一HT重摄取作用的其他如阿米替林、丙咪 

嗪等三环类抗抑郁剂,对强迫症的治疗效果不佳。 

②给强迫症患者口服选择性5一HT激动剂methyl— 

chlorpheny—piperazine(MCPP),可使强迫症状暂时 

加剧。③治疗前血小板5一HT含量和脑脊液中5一 

羟吲哚醋酸(5一HTAA)基础水平较高者用氯丙咪 

嗪治疗效果较佳。自从人们发现选择性5一羟胺 

文章编号: 1672—0369(2012)05—0577—04 

(5一HT)回收抑制剂(SSRI)对强迫症具有明显疗 

效后,强迫症的血清素假说成为人们理解本病病理 

的主要生化基础 。 

也有人报道采用临床评分与血小板敏感膜电极 

标准加入法测定4O例强迫症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 

板5一HT含量,并与3O例健康人进行对照,,结果 

显示,经8周的氯丙咪嗪治疗后,强迫观念组血小 

板5一HT含量下降并伴良好疗效。合并抽动障碍 

的强迫症血小板5一HT含量与疗效前无明显改变, 

对氯丙咪嗪的疗效反应也差。研究结论,不同症状 

特征的强迫症血清素功能的改变并不相同,对氯丙 

咪嗪的治疗与治疗前血小板5一HT含量有关。提 

示强迫症可能存在生化上的异源性。这可能是对血 

清素回收抑制疗效差异的生化基础。总之通过实验 

支持强迫症患者脑内5一HT功能异常,治疗影响其 

水平来改善强迫症症状的具体机制在更深人的发展 

研究中 J。 

在强迫症患者脑生化的研究中,人们对5一羟 

胺(5一HT)功能异常的研究关注较多,也对临床 

治疗强迫症提供了较多的理论依据,虽然对其作用 

机制还在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中。但也有一些学者对 

其他神经递质进行了研究,例如对谷氨酸功能异常 

的研究。Kaushik等人(2005) 对强迫症患者 

脑脊液中谷氨酸的水平进行了测定,并选取正常人 

作为对照进行了对照研究。选取21名服用抗精神 

病药物的强迫症患者作为研究组,18名没有过 

颅脑损伤或神经损伤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对照组 

年龄相差在10岁以内。抽取强迫症患者和正常人 

的脑脊液进行谷氨酸含量的分析。通过协方差分析 

得出结果,强迫症患者的谷氨酸水平(47.12±4.25) 

比对照组的谷氨酸水平(41.36±3.63)显著升高[F 

(1,31)=6.846,P=0.014],并且不受性别、年龄、 

病程、Y—BOCS分或CGI—S分的影响。这个研究 

提供了暗示强迫症患者谷氨酸过量的初步证据,值 

得进行深入研究。 

577 

2012年3 Jj 

中国 康医学 

Medical JournN of Chinese Peopleg Health 

Mar,2012 

Vo1.24 FHM No.5 第24卷 半月第5期 

1.2神经解剖在强迫症患者神经解剖研究方面, (5一HT ),多巴胺转运基因(DAT。),多巴胺受体基 

因(DRD )与强迫症存在某种关联 t0 3。ZaiG等 

(2004) 通过对160个强迫症核心家庭的研究发 

曾有研究提示强迫症患者尾状核容量要比正常人的 

小。还有研究发现,通过想象暴露使强迫症状被诱 

发时,右侧额叶及尾状核区域脑血流(rCBF)增高, 

现,少突胶质细胞髓鞘糖蛋白(MOG)基因的四个多 

提示强迫症有一侧基底节功能异常。而临床一些证 

态现象,二磷酸吡啶核苷酸CA重复(MOG2),四核 

据也提示强迫症的发病可能与选择性基底节功能失 

苷酸TAAA重复(MOG4),以及两个基因内单核苷 

调有关。如:与基底节功能障碍密切相关的多动秽 

酸多态性C1334T和C10991T,可能与强迫症有联 

语综合征,15%~18%的患者有强迫症状,远高于一 

系。PoolevEc等(2007)。‘ 通过对87名强迫症 

般人强迫症的患病率(2%);头部外伤、风湿性舞蹈 

患者和327名健康人作病例对照研究以及对已发表 

症,与基底节受损同时可见到患者有强迫症状。Eva 

等人(1998)一 对l6名接受脑腹正中前叶白质切割 

术的强迫症患者与7名未手术的强迫症患者进行了 

临床测定及神经心理测定对比,结果发现经脑白质 

切割术的患者,其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都有明显改 

善,前凸损伤的患者稍显改善。1 1名腹侧纹状体损 

伤的患者,有8人出现术后物质依赖,诊断有人格障 

碍的强迫症患者(3名)未见明显改善。提示选择 

性切割腹侧正中前叶脑白质适合于强迫症而不适合 

强迫人格,腹侧纹状体的损伤与物质依赖密切相关, 

推测该区域存在有行为依赖的控制机制。 

GuzH等(2004)[sl对神经软体征(NSSs)与强迫 

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选取研究组,对照组各30 

例,研究组为经DSM—IV诊断为强迫症的患者,对照 

组为没有精神或神经障碍的正常人,所有人经过软 

化症的体格和神经病学检查(PANESS),利用秩和检 

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皮肤书写觉,两点辨别以 

及PANSS总分上,研究组都高于对照组,在其他的 

神经软体征上,研究组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这两 

组的皮肤书写觉的差异比其他神经软体征更有显著 

意义,这个研究暗示强迫症与神经软体征存在联系, 

神经软体征的存在意味着强迫症患者存在脑结构异 

常。 

以上这些研究都为深入研究强迫症患者脑结构 

打下基础,也为强迫症的病因研究提供依据,值得继 

续研究。 

1.3遗传因素 人们对强迫症的遗传因素的研究 

进行了很长时间。尽管强迫症的病因仍不明确,但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强迫症具有具体的神经生物 

基础,遗传组分就是其中之一。自从二十世纪三十 

年代开始,人们利用对强迫症的遗传研究,已经发现 

强迫症的家族倾向性,这些遗传研究包括双胞胎、家 

庭、分离和联合研究,并且揭示出在强迫症的进展中 

会有影响的几种具体基因 J。研究已经证实5一羟 

胺转运(5一Hrrr)基因,5一羟胺2A受体基因 

578 

的病例对照数据(1908例)进行Meta分析,发现儿 

茶酚胺一O一甲基转移酶的甲基(158)等位基因与 

男性的强迫症有关。 

尽管近10年来强迫症的遗传性研究已经取得 

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就像其他精神障碍的研究一一 

样,强迫症的遗传性研究有几个局限需要克服。首 

先,强迫症不是同质条件,并且有可能存在各种潜在 

的病因机制,因此,具有能够确定强迫症在遗传上的 

可能存在的亚的能力对于强迫症的遗传研究具有 

重要作用;其次,各个种族的基因型分布是不一致 

的,因此,从西方人中得到的研究结果在亚洲人中 

可能就不能重复;最后,强迫症的大部分遗传研究的 

样本量都不足于得出明确的结论。所以,如果大样 

本量大规模的研究能够得于在各个种族中实现,那 

么,对于我们理解强迫症的遗传机制是大有帮助 

的 m]。 

1.4心理机制 目前,强迫症的心理学机制越来越 

受到重视。关于强迫症的心理机制存在多种学说, 

主要有精神分析学派,人本主义学说,行为主义理 

论,认知行为理论等。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强迫症的 

发生与性压抑有关,强迫心理、强迫思维的产生与自 

我防御有关系,这种防御机制是无意识的,因此不为 

患者所知。强迫动作是继发的,是成功防御压抑内 

容重现的结果。精神分析推论强迫产生的原因主要 

是潜意识、前意识、意识三者之间发生了冲突、紊乱 

所造成的病理现象,是前意识在活动中出现了问题, 

即前意识无法调控潜意识中的东西,使之产生冲动 

和失控感,对意识进行干扰而产生的混乱现象。人 

本主义学说即马斯洛学说将人的动机构造分为三 

类,一是满足身体要求的动机;二是自我和种族保 

存、生存的动机;三是自我发展、创造实现的动机。 

认为如果第一层次动机未满足会导致个体产生身心 

症;第二层次未满足会导致个体产生人际关系障碍; 

第三层次未满足会导致个体产生精神疾病。强迫症 

患者由于过分敏感和疑虑,因此在人际关系、社交中 

2012年3』j 

中国民康医学 

Medical Journal of Chinese Peopleg Health 

Mar,2012 

Vo1.24 FHM No.5 第24卷上半月第5期 

产生种种不安全感,但对不安全感却采取僵硬的自 

SSRI类氟西汀是首选之一,且其更适合于一些年龄 

 16] 

我防卫、自我封闭的机制,这种防卫机制的僵化又进 

较大及对药物耐受性差的患者。林铮等(2000)

步强化了强迫症。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强迫行为是 也进行了氟西汀与氯丙咪嗪治疗强迫症的临床对照 

为了减轻或防止通过经典条件反射产生的对某种特 研究,得出的结果与王健等人的研究结果类似,也提 

殊情景引起的焦虑,而强迫动作的持续,是由于借助 示氟西汀与氯丙咪嗪的疗效相当,显效时间相近,不 

于强迫动作或回避反应可使焦虑减轻,通过操作条 良反应少而轻,耐受性良好,患者依从性好,适用对 

件反射,使这类动作重复出现,持续下去。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强迫行为不是由于强迫思 

象广泛,并且服用方便。所以,氟西汀可以作为治疗 

强迫症的临床首选药物之一。 

维引起,而是取决于患者如何评价强迫思维。强迫 

症患者往往将强迫思维的内容解释为是一个要对自 

己或他人造成的伤害负责任的征兆,正是有了这样 

的认知评价才使强迫思维成为一种不必要的体验, 

成为一种要采取行动的指令,从而出现了强迫动作。 

而患者为了压抑或抵消强迫思维,减轻负责任的感 

觉,从而减轻焦虑,这样便逐渐形成了强迫行为,并 

持续存在 ]。 

强迫症的心理机制极其复杂,有的强迫症患者 

可能只有一种原因,有的可能有两种甚至多种原因; 

有的可能仅仅是由于心理因素引起,有的可能是由 

于几种机制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2治疗 

强迫症的治疗通常采取两种方法:药物治疗和 

心理治疗。但也有学者对药物结合心理治疗来治疗 

强迫症进行了一些研究。 

2.1 药物治疗 目前有大量报道药物治疗强迫症 

有效,而对于最早用于该病治疗的三环类抗抑郁药 

氯丙咪嗪,很多研究已证实了它的疗效_l 。近些年 

来也有不少学者对高选择性5一HT回收抑制剂SS— 

RI类药治疗强迫症的效果与氯丙咪嗪进行比较,一 

方面是为了考察这类药物的治疗效果,另一方面是 

由于氯丙咪嗪的不良反应较多,很多患者不能坚持 

长期服药,影响治疗效果,试图找到一种不良反应较 

氯丙咪嗪少,而疗效相当的药。王健等(1997) 1 采 

用双盲对照研究法对32名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l6 

人,服用氟西汀和氯丙咪嗪,结果显示,前者的显效 

率为62.5%,后者为68.5%,两者相当。从显效时 

间看,氟西汀比氯丙咪嗪要慢一些,前者的Y— 

BOCS减分在第4周末才超过50%,而后者在第2 

周末就已超过50%,但第4周末两组变为一致,说明 

前者治疗强迫症虽然显效较慢,但会进行性增强。 

在不良反应上,氟西汀显著低于氯丙咪嗪,前者以失 

眠恶心、食欲减退为主,且多发生在治疗初期,随着 

治疗进展,多数患者能适应,而口干、便秘、排尿困难 

等不良反应则以后者多见。提示治疗强迫症药物 

Koran(1997) 17]报道了氯丙咪嗪静脉给药与口 

服给药的对照研究结果。选取7名静脉给药和8例 

口服给药患者进行效果对比,以随机、双盲、安慰剂 

对照。通过在90分钟内静脉输入加入了150 mg氯 

丙咪嗪的盐水500 ml及口服药150 mg/日增至250 

mg/日,然后对患者的血药浓度进行测定,前组峰浓 

度是后组的4~14倍。8周后两组总有效率相近。 

本研究提示静脉给药迅速并可避开肝首关效应,使 

血浆浓度及脑内浓度在短期内达到较高,不失为一 

种值得关注的治疗新途径。 

2.2心理治疗 目前,心理疗法治疗强迫症缺乏特 

异性,行为疗法、森田疗法、认知疗法等都曾被报道 

过对强迫症的治疗有效,但各种疗法的有效率不尽 

相同。 

国外早已报道行为疗法对强迫症有效,也有报 

道认为行为治疗特别是暴露疗法对强迫症有效,但 

暴露疗法在我国实施比较困难,家属和患者往往不 

能接受该种冲击式的疗法。有人通过对50例患者 

随机分组,分为行为分析心理治疗和一般性心理治 

疗进行对照研究。用SCL一90评定,发现治疗组与 

对照组前后总分差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显 

示行为治疗效果显著,且随访6个月对照组多发病 

例居多,远期效果不佳 。 

森田疗法治疗强迫症,认为主要治疗强迫观念 

而不适应于强迫动作。张向阳等(2000) 18]对应用 

森田疗法治疗强迫症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改进。其 

对治疗强迫症过程中的治疗原则、实施过程进行了 

改进。对80例强迫症患者进行治疗,同时采用SCL 

一90、SAS、SDS和EPQ在治疗前后进行评定,结果 

显示平均疗程为(63±19.7)天,痊愈32例,明显好 

转28例,好转12例,无效8例,显著好转率75%。 

量表测查结果表明:患者经治疗后,心理健康水平明 

显提高,一些人格特征得到改善,患者有无强迫行 

为对治疗效果无明显影响。结果表明改进后的住院 

森田疗法不失为一种治疗强迫症的有效的心理治疗 

手段。 

579 

2012年3川 

l11 民康医学 

Medical Journal of Chinese People g Health 

MaF,2012 

VO1.24 FHM No.5 第24卷 L 第5期 

李震等(2006) 19j对认识领悟疗法合并药物与 

单一用药治疗强迫症进行了对照研究。选取31例 

药物合并认识领悟疗法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组,33 

例单一用药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服用氯丙 

咪嗪,应用YALE—BROWN强迫量表、HAMA量表 

以及SDSS量表评定患者。结果,合并认识领悟疗法 

组治疗6周后至出院1年后强迫思维症状评分显著 

(4):288. 

[6]Kaushik Chakrabarty,Sagnik Bhattacharyya,Judith V,et a1.Glu— 

tamatergic Dicfunction in OCD l J j.Neuropsychopharmacoloy, 

2005,30:1735—40. 

1 7] Schwart JM,stoessel pw,Lee JI,et a1.Systematic changes in cere— 

bral glucose metabolic rate,after successful behavior modification 

treatment of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J].Arch Gen psychi— 

atry,1998,53(1):101 

[8] GuzH,Aygun D.Neurological Soft Signs in obsessive compulsive 

低于单一用药组,治疗6个月后合并认识领悟疗法 

组焦虑症状评分较低。出院1年后合并认识领悟疗 

法组SDSS总分及职业工作因子评分低于单一用药 

组,提示出院后职业功能较好。认识领悟疗法不仅 

能够减轻强迫症状,还能改善焦虑症状,是全面改善 

强迫症的治疗方法,而且长期应用疗效显著。韩金 

霞等(2003) 也对认知领悟疗法合并药物与单一 

使用药物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 

果提示,认知领悟疗法合并药物更能有效地控制难 

治性强迫症的症状,改善预后。由此看来,药物合并 

心理治疗对于强迫症的治疗又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新 

方法。 

近来,也有人对认知行为治疗的方式进行了探 

索。国外Ka6na等(2006) 对应用电话服务对患 

者进行认知行为治疗与传统的面对面治疗进行了随 

机对照研究。结果提示,应用电话服务进行认知行 

为治疗的临床结果与面对面的治疗是相当的,而且 

患者的满意度水平也是相似的。这就为远距离患者 

提供认知行为治疗开辟了新途径。 

此,临床上治疗强迫症采用何种方法,就需要 

考虑患者对药物及心理治疗的接受度,并在评估其 

症状的改善情况后,再确定行之有效的方案,以便取 

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韩峰,刘晓来.强迫性神经症[J].中国实用乡村卫生杂志, 

2006,13(1):5. 

[2] 陶林.对难治性强迫障碍的治疗效果[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 

分册,1996,23(1):30. 

1 3] 沈渔邮.精神病学[M].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466. 

[4] 刘协和,杨彦春.强迫症血小板5一羟胺含量与临床特征和 

氯丙咪嗪关系[J].中华精神病学杂志,2000,26(1):37. 

 f5 l 刘茹.强迫性神经症的研究进展『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 

580 

disorder[J].Neural India,2004,52(1):72—5. 

[9] WolffM,Alsobrook JP,Chang EC,et a1.Genetic aspects of obsess— 

ive—compulsive disorder[J].Psychiatry Clin North Am,2000,23, 

535—44. 

[10]KimsJ,KiweH.The genetic studies of obsessive—compulsive dis— 

order and its future directions[J].Yonsei MedJ,2006,47(4): 

443~54. 

[1 1] ZaiG,Bezchlibnyk YB.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 

(MOG)gene is associated with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J].AmJ Med GenetB Neuropsychiatry Genet,2004,15:129 

(1):648. 

[12]PoolevEc,FinebergN,Lim RF,et a1.The met(158)allele of care— 

chol—O—methyhransferase(COMT)is associated with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in men:case—control study and meta—a— 

nalysis[J].Mol psychiatry,2007,30:327—330 

[13]赵章稿,张亚林.强迫悱神绛症的 O.Etl!¥JL'diJ【 lJ J.临床精制l 

学杂志,2005,15:114—5. 

[14j 柳贵明摘译.帕罗两汀与氯阿咪嗪治 ,强迹 I J j 外19< 、 

精神病学分册,1997,24(4):242. 

[15] 王健, 希风.氟西汀 氯丙咪嗪治 强边 舣 刈照 究 

[J].中国神经精神疚病杂志,1997,23(4):234—5. 

[16] 林铮,刘微波.氟西汀 氯 l眯嗪治 姒迹 :神经症的临床对 

照研究[J].浙江医学,2000,22(7):400—7 

[17] 吕峰摘译.氯丙眯嗪静脉冲I 给约刈强|[i 的快速疗效{J J 

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7,24(4):240. 

[18] 张向阳,吴住英,住院森…疗法 治疗慢迫 -IJ的改进及疗效 

分析[J J.中国心理j 牛杂志,2000,14(3):171. 

[19]李震,刘翠珍.认识领悟疗法治疗强迫 神经症疗效脱察 

[J].社区医学杂志,2006,4(1)22—4 

[2O] 韩金霞,张红梅.认知领悟疗法治 雄治 r}:强迫 神经疵的研 

究[J].护理研究,2003,17(5):506—8. 

[21] Karina Lovell,Debbie Cox,Chen E一1,et a1.Telephone adminis— 

tered cognitive behaviour theraphy for treatnlelll of obsessive c(nTI‘ 

pulsive disorder:randomized controlled null inferiority tria1. 

BMJ,2006,25:180—205. 

(收稿ll :2011—10—25)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