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研究 >

中医妇科部分重点

-

2022年4月24日发(作者:骨膜炎最佳治疗方法)

天癸:天癸源于先天,为先天之精,藏于肾,受后天水谷的滋养,是促进生长、发育和

生殖的物质。

初潮:健康女子一般到14岁左右月经开始来潮,月经第一次来潮,称为初潮,月经初潮是

女子逐渐发育成熟并初步具有生育能力的标志。(13—15岁之间,可以早至11—12

岁,或推迟至16岁)

带下:有三种含义,一是指广义的经带之疾,即带脉以下的疾患,泛指妇科疾病;二是指生

理性带下,即润泽女性生殖脏器中之津液;三是指狭义的带下病,即带下量、、

质、气味异常之病症。

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15天以内,连续发生2个周期或以上的称为月经先期,

经期基本正常,可伴有月经过多。

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称崩中,后者称漏下,由于崩与漏二者常相

互转化,故称崩漏。

闭经:女子年满16周岁,但月经从未来潮,或正常月经发生后又闭止6个月以上,或根据

自身月经周期计算停经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闭经。

痛经: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或剧痛昏厥者,称~。

带下病:带下量明显增多,、质、气味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称为~。

妊娠恶阻:妊娠早期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头晕厌食,甚则食入即吐者,称为~

胎漏:妊娠期少量流血,时下时止,或淋漓不断,而无腰酸腹痛者,称为~

胎动不安:若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背痛或小腹下坠,或伴有少量流血者,称为~

堕胎:凡妊娠12周内,胚胎自然陨堕者,称为~

不孕症:夫妇同居1年,有正常性生活。未避孕而为妊娠者,或曾有过妊娠而未避孕连续2

年不孕者。

徵瘕:妇女下腹胞中结块,伴有或胀、或痛,或异常出血者,称为徵瘕。徵者,有形可征,

固定不移,推揉不散,痛有定处,病属血分;瘕者假聚成形,聚散无常,推之可移,

痛无定处,病属气分。

产后病:“三病”:产后病痉、郁冒、大便难;“三冲”:冲心、冲胃、冲肺

“三急”:呕吐、盗汗、泄泻

“三审”: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有无恶露停滞;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之

盛衰;再审汁行与不行及饮食多少,以察胃气之强弱。

胞宫功能:其最主要的功能是行月经和主胎孕的生殖功能,并由此派生出与生殖相关的泌带

液、促分娩、排恶露的生理功能。

冲任督带与女性生殖生理关系:冲任督三脉同起于胞中,而络于带脉。冲任带督四脉与十二

正经相交会,冲脉为血海,为十二经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司精血津液,主妊养胞胎;

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带脉约束上下行诸经。脏腑所化生的气血通过十二正经汇

聚于冲任督带四脉而作用于奇恒之腑胞宫,最终使胞宫得以行使其行月经、主胎孕等生殖生

理功能。

天癸的生理作用:天癸能使任脉所司之精、血、津、液旺盛畅通,并使冲脉广聚脏腑之血,

下注于胞宫,从而使胞宫在脏腑、经络、气血共同作用下开始有节律的定期藏泻。天癸

是月经产生的动力。

月经长生机制:肾气—天癸—冲任—胞宫轴学说;其他脏腑、经络的协同作用;气血充盛与

和调是月经产生的重要条件。

带下的生理现象:生理性带下是润泽于和的无透明、黏而不稠、无特殊气味的液

体,有时略呈白。

妇科疾病常见病因:邪因素:寒、热、湿;情志因素:怒、思、恐;生活因素:房劳多产、

饮食不节、劳逸失常、跌仆损伤;环境因素;病理产物:瘀血、痰饮;体质因素。

外治法:外阴薰洗,冲洗,纳药,宫腔注入,门导入,外敷热熨,药物离子导入,

针灸。

月经病病因病机:外感六,内伤七情,饮食、劳倦或房劳所伤,或禀赋不足,以致脏腑功

能失常,气血失调,冲任损伤,胞宫定期藏泻失常;或阴阳气血失衡,从而发生月经病。

月经病治疗原则:重在治本调经。治本:即消除病因,平衡阴阳;调经:即运用各种治疗方

法,使月经恢复正常。

崩漏病因病机:血热、肾虚、脾虚、血瘀。病因:虚热淤;病机:劳伤气血,脏腑损伤,血

海蓄溢失常,冲任二脉不能制约经血,以致经血非时而下。

崩漏治疗原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塞流(止血)、澄源(正本清源,辨证论治)、

复旧(固本善后,调理恢复)。

带下病病因病机:脾虚、肾阳虚、阴虚挟湿、湿热下注、湿毒蕴结。

病因:湿;病机:任脉不固,带脉失约。

妊娠恶阻病因病机:主要病机:“冲气上逆,胃失和降”,即脾胃虚弱,肝胃不和

产后发热治疗原则:调气血,和营卫

徵瘕病因病机:气滞血瘀,痰湿瘀结,湿热瘀阻,肾虚血瘀

月经先期气虚证:健脾益气,摄血调经;补中益气汤。

月经过多气虚证:补气固冲,摄血调经;举元煎。

经期延长血热证:滋阴养血,清热调经;固精丸。

月经过少血虚证:养血调经;滋血汤。

崩漏:血热证:实热证:清热凉血,止血调经;清热固经汤。

肾虚证:脾虚证:经血非时而至,崩中暴下继而淋漓,血淡而质薄;气短神疲;

面恍白,或面浮肢肿,舌淡苔薄白,脉弱或沉细。补气升阳,止血调经;举元煎合安

冲汤。

痛经气滞血瘀证:理气行滞,化瘀止痛;膈下逐瘀汤。

寒湿凝滞证;治法--温经散寒除湿,化瘀止痛;方药—少腹逐瘀汤

湿热瘀滞证;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方药—清热调血汤

气血虚弱证;治法-益气养血,调经止痛;方药—圣愈汤

带下病:脾虚证: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

湿热下注证:益肾滋阴,清热利湿,止带方

妊娠恶阻:脾胃虚弱证: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

肝脾不和证:清肝和胃,降逆止呕;加味温胆汤。

胎元不固:肾虚证:补肾益气,固冲安胎;寿胎丸。

气血虚弱证:补气养血,固肾安胎,胎元饮。

产后发热:感染邪毒证: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加丹皮、赤芍、益母草。

恶露:血热证:养阴清热止血,保阴煎。

不孕症:肾阳虚证:温肾填精,补益冲任;毓麟珠。

肾阴虚证:补肾滋阴,养血益精,养精种玉汤。

肝郁证:疏肝解郁,养血健脾,开郁种玉汤。

盆腔炎:热毒炽盛证:清热解毒,利湿排脓,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

湿热瘀结证:清热利湿,化瘀止痛,仙方活命饮加薏苡仁、冬瓜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