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国外研究 >

有一种胆固醇升高,非但无害,反而有益,哪种胆固醇?医生讲清楚

有一种胆固醇升高,非但无害,反而有益,哪种胆固醇?医生讲清楚

有一种胆固醇升高,非但无害,反而有益,哪种胆固醇?医生讲清楚

原标题:有一种胆固醇升高,非但无害,反而有益,哪种胆固醇?医生讲清楚

血脂升高会引发动脉硬化,从而导致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死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因此,朋友们都很担心自己的血脂问题,但是朋友们知道吗?在血脂中有一项指标升高了以后,不但对人体没有危害,反而对人体有益,具体是哪种指标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方面的问题。

血脂化验都包括什么?

血脂是血液内的脂类成分总称,我们常见的血脂化验,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因素分别为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在这些成分中,甘油三酯主要来自于食物,而胆固醇只有20%来自于食物的吸收,剩余的80%都是由肝脏自身合成的。

正是因为如此,甘油三酯升高的时候,通过饮食控制和体重管理,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达到正常水平,而胆固醇升高以后,单纯通过饮食控制和生活管理很难达到正常水平,往往需要服用药物。

甘油三酯升高以后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高到一定水平(大于5.65),还容易引发急性胰腺炎。长时间甘油三酯升高,还容易引发脂肪肝,导致肝脏功能损害。

胆固醇水平升高对动脉血管的危害要远远高于甘油三酯。但并不是所有的胆固醇升高,对血管都是有害的,下面我们就聊一聊这方面的问题。

所有的胆固醇对人体都有害吗?

血脂化验中有三种胆固醇,分别为: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总胆固醇升高对人体是有害的,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非常容易导致动脉硬化,引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医生们把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作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指标。

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以后,不但对人体没有害处,还对心脏和脑部的血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之所以存在这种区别,是因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功能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无论是高密度脂蛋白,还是低密度脂蛋白,其本质都是一种运输工具,它们的主要作用是运输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的主要作用是将胆固醇从肝脏运往周身,因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后,会导致血液中的胆固醇明显升高,被人们称为坏胆固醇

而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恰恰相反,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是把胆固醇由周身运回肝脏,在肝脏内分解或重新再利用,因此,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后,会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对心脏和脑部血管形成保护作用,又被称为好胆固醇

如何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我们前文说过,胆固醇主要是在肝脏内合成,来自食物的仅有20%,因此,单纯的饮食控制很难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到理想水平。所以,在临床工作中,如果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不超过4.1,可以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和饮食管理降到正常。

一旦超过了这个水平,就必须服用药物治疗了,临床上最常用的药物是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不止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还有轻微的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作用。

对于健康人来说,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到2.6以下是理想水平,但如果既往患过心脑血管疾病,医生往往要求降得更低,要求在1.8以下,有的心脏病病人甚至被要求降到1.4以下。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会使心脑血管失去了保护作用。但遗憾的是,目前临床上还没有哪种药物可以大幅度地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因此生活方式对于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尤为重要。张医生对于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 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议朋友们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久坐不动,建议规律合理的运动。饮食方面需要特别注意,采用低盐、低脂、低热量饮食,增加水果、蔬菜和膳食纤维的摄入。

  • 戒除不良习惯:这些不良习惯,包括吸烟,饮酒,熬夜,作息不规律等,这些不良习惯都会导致内分泌的紊乱,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下降。
  • 远离不良情绪:如果长时间处于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中,也会导致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出现异常,引发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下降。

治疗高脂血症的核心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同时,想办法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4,相对来说比较安全,如果大于这个范畴,那么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几率会大大增加。

总结

血脂异常会引发多种疾病,在血脂中常用的指标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在这4种指标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唯一对心脑血管具有保护作用的物质,如果过低,也非常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在日常生活中唯一可以提升低密度脂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方法,就是健康生活方式,远离不良情绪,戒除不良嗜好。

责任编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