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基因科普 >

心理知识:如何处理内疚情绪

现在的人们越来越物质化了,什么都要攀比,其实生活是自己的,过得开不开心只有自己知道。有时候我们真的不需要在意别人的眼光,做自己就好,活出真我。

一、如何处理内疚情绪
二、内疚的概念
三、内疚受什么因素影响

如何处理内疚情绪

1、如何摆脱内疚情绪

个人在生活中做错事带来的另一负面情绪,就是内疚。内疚也会使我们产生内疚情绪,是因为我们犯了错误。其实,我们犯的最大的一个错误就是不能原谅自己,对自己的错误耿耿于怀。

一味的内疚,不能原谅自己是很愚蠢又很荒唐的事。快乐之人之所以快乐,是因为他们很容易原谅自己所犯的错误,而不是用内疚来麻醉自己。他们为什么能够如此善待自己而不受内疚情绪的闲扰呢?因为他们把犯错视为一次练习的机会。他们用带点哲理的见解保持冷静的观察力和幽默感,让自己不至于垂头丧气。

没有人会喜欢犯错误,却也避免不了犯错。但我们却可以很坦然地接受错误,把它当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事。我们能这么做的话,就能摆脱内疚情绪,让所有的压力消失得无影无踪。

2、愧疚的来源

在我们的幼年和青春期,我们会因为感觉自己浪费了时间而愧疚,会因为违背了父母的意愿坚持自己的想法而自责,会因为给家庭带来了负担而内疚,会因为自己的行为让父母生气、焦虑、痛苦而愧疚。某些时候我们甚至为“自己比别人优秀”而愧疚……因为在那些不比我们优秀的人的脸上,你看到了他们的愧疚和自责……因为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变成了一个愧疚的人。

愧疚感来源于一个人不合情理的主观因素,如个性、潜意识情结、价值观等等,而这些内在主观因素与当事人的个人成长经历有直接的关联。有了愧疚的主观倾向,当事人总是习惯于对人际交往关系中的冲突和问题,进行错误的内归因,认为是自己的过失引发了别人的痛苦,从而远离了事情的真相。

3、内疚的表现

3.1、外在行为接近内在心理准则。这种情况下,人通过再次的外在行为弥补第一次的外在行为,以追求接近心理标准,从而达到平和心理。

3.2、逃避内在准则的煎熬。这种情况下人,在外在行为无法达到这个目的时,心理机制会自然地产生一种逃避心理,以达到避免矛盾,间接和平矛盾。

3.3、放弃内在心理避免冲突。这种情况下,外在行为无法达到平和内外冲突,所以人会放弃内在心理准则,以达到平和目的。

生活中会碰到很多带有内疚心理情绪的人,虽然内疚心理是共有的,但是这种内疚心理下所表现出的行为可能会有所不同。

内疚的概念

道德情绪一直是情绪领域重要的研究主题,而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内疚情绪,亦成为心理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内疚是指个体做了错事(违反了道德准则),或自己确实伤害或意图伤害他人,或与伤害事件有关联(即使什么也没做或被认可不必对伤害事件负责任)而产生的情绪体验,即违背了社会公认的或个人认同的道德规范,是在移情的基础上个体良心的反省,是个体对行为负有责任的、指向自身的一种负性体验。

结合情绪分化理论,内疚情绪包括悔恨、自责、焦虑、痛苦等情绪成分。内疚是在自我道德评价过程中产生的道德情绪,因而又被称为自我意识的道德情绪,会影响后续的行为,是道德的“晴雨表”。内疚受什么因素影响

1、既往经验: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因伤害他人而内疚的经验,所以既往经验越多,一个人越有可能发生内疚之情。

2、移情水平:当一个人对他人的痛苦产生移情性悲伤或感同身受的时候,才有可能对他人的痛苦进行归因,并有可能“以为”是自己的行为所导致的或自己有一定责任。所以,一个人移情的能力高低或敏感程度,会影响内疚的发生。

3、道德水平:内疚是社会化了的道德负性情感,个体会有低头、目光回避、视线转移的外部行为表现,带有自我反思的特点,会产生自责,一个人的道德水平越高,越容易发生内疚之情。

4、关系程度:能让一个人产生内疚的事件,都涉及与自己有亲密关系或直接关系的人。因为只有在彼此具有紧密联系的情况下,当事人才会对他人所受的伤害或感到的悲伤产生自我归因,并反思自己行为的选择性和可控性以及相关的责任。关系亲密等级越高,越容易感到内疚。

所以说,生活中,不管我们在跟自己独处还是跟别人相处的过程中其实我们会发现心理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当我们发现自己有心理疾病的倾向时一定要及时告诉身边人或者及时寻找心理医生的治疗,这样可以避免麻烦发生。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