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基因科普 >

心理知识:更年期是什么

今天也是照常给大家说说心理方面的常识。很多人提到心理这两个字是没有概念的,以为这个东西是不需要去在意的。其实不然,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人知道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尤其对我们的健康,工作和人际关系有着重大影响。

一、更年期是什么
1. 什么是更年期
2. 更年期有哪些症状
3. 更年期怎么调理
二、更年期吃什么好
三、更年期要注意什么

更年期是什么

1、什么是更年期

围绝经期综合征又称更年期综合征(MPS),指妇女绝经前后出现性激素波动或减少所致的一系列以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症候群。绝经可分为自然绝经和人工绝经两种。自然绝经指卵巢内卵泡用尽,或剩余的卵泡对促性腺激素丧失了反应,卵泡不再发育和分泌雌激素,不能刺激子宫内膜生长,导致绝经。人工绝经是指手术切除双侧卵巢或用其他方法停止卵巢功能,如放射治疗和化疗等。

对男性来说,是指50~60岁这一阶段。更年期症状,易发生浑身燥热、眩晕,心悸,眼前有黑点或四肢发凉等症状,需要特别注意保养。

2、更年期有哪些症状

潮热:潮热是更年期女性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是很正常的更年期的表现。

心悸:也就是心慌,也是更年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精神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病人常感到头颈部一阵阵地潮红,潮热出汗,头晕目眩,头痛耳鸣,腰痛,口干,喉部有烧灼感,思想不易集中,而且紧张激动,情绪复杂多变,性情急躁,失眠键忘,皮肤发麻发痒,有时有蚁走感,即有蚂蚁在身上爬动的感觉等,甚至歇斯底里样发作等。

腰酸背痛:我们知道人的身体到达一定的年龄的时候就会出现问题,更年期妇女骨质疏松的早期症状。

3、更年期怎么调理

3.1、少食盐和糖类

更年期妇女也应控制食盐,少吃甜食;这是因为更年期妇女内分泌改变,水盐代谢紊乱,容易引起浮肿,甚至进一步引起血压升高,因此用盐量宜尽量控制,以淡盐、清蔬为主。

3.2、积极参加体育活动

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不仅能增强体质,控制体重,而且还可以改善呼吸功能,吸入氧量增加,使人体供氧充足,进而使病人精神饱满,头脑清楚,记忆力增强。反复的肌肉活动,还可使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的调节能力更为完善,从而使大脑皮质的功能得到调节,对失眠,精神抑郁等也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3.3、注意卫生,定期检查

进行更年期,女性阴道粘膜缺乏雌激素的刺激和支持,变得菲薄,上皮细胞内糖原量减少,阴道酸性降低,局部抵抗力削弱,易受致病菌感染,故需特别注意阴部清洁卫生。

3.4、稳定情绪

要避免过重、过累、过度紧张的工作劳动;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尽可能避免不良精神刺激;同时,也要积极与家人及朋友的沟通,得到他们在生活上关怀和体谅,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

3.5、注意饮食营养

对于更年期有头昏、失眠、情绪不稳定等症状的人,要选择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如粗粮(小米、麦片)、豆类和瘦肉、牛奶。更年期吃什么好

1、大豆及其制品

在更年期饮食中,大豆是最为重要的,富含大豆异黄酮,坚持食用,对于改善更年期潮热等症状有着很好的作用,所以,是女性更年期首选食物。

2、粗杂粮、坚果

B族维生素对于更年期非常重要,可以营养神经,缓解更年期的烦躁情绪,包括促进睡眠。而粗杂粮、杂豆、坚果、小麦胚芽等富含B族维生素,而且坚果、小麦胚芽还是维生素E的主要来源。

3、奶制品

奶制品富含钙,是更年期不可缺少的食物,一是可以弥补更年期阶段钙的迅速流失,再有,钙有镇静神经的作用,可以稳定更年期的不安情绪。

4、肉类

鸭肉性凉,滋阴很好,肉类里最适合更年期人群。但更年期少吃性热的羊肉、狗肉,不利于更年期阴虚症状的缓解。更年期要注意什么

1、重视绝经前的月经失调和绝经后的阴道流血出现这类情况,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

2、保持心理平衡更年期的女性心理比较脆弱,但每个女性都要经历这个特殊时期,一定要客观地正视这个现实,还要注意调整好人际关系。

3、绝经期症状严重要接受治疗如果绝经期症状严重,如潮热、出汗等严重,脾气很暴躁,生殖道萎缩严重,经常出现尿路感染,有骨质疏松的表现,可以考虑激素替代疗法。但须在医生严密监护和随访下进行,否则有引起其他疾病的危险。

4、合理调整营养。更年期时,体内新陈代谢的需求下降,饮食要做到低热量、低脂肪、低盐、低糖。同时一日三餐要定时,减少吃零食。适当补充钙,因为更年期时雌激素减少,可导致胃肠道对钙的吸收减少。

5、多进行户外活动室外空气较好,尽量做脚着地的活动,这样可以预防骨质疏松。保证充足睡眠最好有6~8小时的睡眠,且在晚上10点钟开始进入睡眠状态。研究表明,晚上10点到凌晨2点,是新陈代谢比较活跃的时候,错过这个睡眠时段不利于保持青春和活力。

所以说,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揣测出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但是我们可以根据一些知识的细节,去假设判断一些人的心理,也包括对自己的心理的认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