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基因科普 >

抑郁症的治疗方法

生活中,不管我们在跟自己独处还是跟别人相处的过程中其实我们会发现心理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当我们发现自己有心理疾病的倾向时一定要及时告诉身边人或者及时寻找心理医生的治疗,这样可以避免麻烦发生。

抑郁症怎么治疗?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着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看看抑郁症怎么治疗吧。

10年胃病,胃镜做了一次又一次,换了中药换西药,为什么治不好?“这是医学模式出了问题。”有专家指出,一旦关注的目光从患者的胃部转移到心理层面,就会发现患者不过是心理疾病。

社会心理医学模式正在强力颠覆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胃、胆囊、阑尾都被切除后,才知道自己患了抑郁症这是一种可怕而令人困惑的疾病。

抑郁症奇异治疗案例

30多岁的杜女士经历了长达数年的腹部疼痛折磨,一开始她怀疑是胃病,四处求医。省内外的消化内科专家找了一个又一个,胃镜做了一次又一次,吃完西药吃中药,只要打听到有新上市的胃药,她都想方设法托人去买,可是疼痛依然无法缓解。

由于疼痛如此持久,并且用药无效,她接受了胃部分切除手术。

然而,胃病问题尚未了结,她又被诊断患上胆囊炎,症状仍然是无法缓解的疼痛,不久,胆囊被摘除。

随后,疼痛像被施了魔法,再次袭击了腹部,这次遭殃的是阑尾。阑尾被切除--这似乎是最不值得一提的“驱痛”手术。

遍寻名医,疼痛未被降伏,反而有扩展之势。随后,她感到乳房疼痛,检查发现患有乳腺小叶增生--这是女性常见的妇科病,但异乎寻常的疼痛感和强烈的担忧,让她又挨了一刀:切除增生,手术后严重感染又不得不切除乳房。

直到找到郑大一附院消化内科的陈玉龙教授看胃病,她还在抱怨说疼痛已转移到脊椎和头部。陈玉龙教授说:“胃、胆囊、阑尾和乳房都切除了,你还要割头吗?”

她说:“当然不能,割了就死了。”

最终,陈玉龙揭开了痛魔的真面目,她患了抑郁症。

被忽视的“心”和被夸大的“身”

杜女士只是一个极端案例,但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心理障碍伴发躯体症状的群体却日渐庞大。

陈玉龙教授说:“我门诊上80%-90%的病人都属于心身疾病,这类疾病不分年龄、职业、阶层。有人说心身疾病是白领病,我不赞同,农村人群也同样会患病。消化道溃疡性疾病、结肠炎、胆囊炎、胆石症、脑梗塞、冠心病、肾病、乳腺小叶增生等临床各科疾病,都可伴有心理障碍,这些心身疾病是由压力、生气、惊吓等引发的。这与每个人心理学概念上的‘人格’有关,当然不是每个人都会在压力下发病。”

抑郁症的治疗

1.治疗目标

抑郁发作的治疗要达到三个目标:①提高临床治愈率,最大限度减少病残率和自杀率,关键在于彻底消除临床症状;②提高生存质量,恢复社会功能;③预防复发。

2.治疗原则

①个体化治疗;②剂量逐步递增,尽可能采用最小有效量,使不良反应减至最少,以提高服药依从性;③足量足疗程治疗;④尽可能单一用药,如疗效不佳可考虑转换治疗、增效治疗或联合治疗,但需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⑤治疗前知情告知;⑥治疗期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⑦可联合心理治疗增加疗效;⑧积极治疗与抑郁共病的其他躯体疾病、物质依赖、焦虑障碍等。

3.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中度以上抑郁发作的主要治疗措施。目前临床上一线的抗抑郁药主要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代表药物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和艾司西酞普兰)、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代表药物文拉法辛和度洛西汀)、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NaSSA,代表药物米氮平)等。传统的三环类、四环类抗抑郁药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由于不良反应较大,应用明显减少。

4.心理治疗

对有明显心理社会因素作用的抑郁发作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常需合并心理治疗。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人际治疗、婚姻和家庭治疗、精神动力学治疗等,其中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发作的疗效已经得到公认。

5.物理治疗

有严重消极自杀企图的患者及使用抗抑郁药治疗无效的患者可采用改良电抽搐(MECT)治疗。电抽搐治疗后仍需用药物维持治疗。近年来又出现了一种新的物理治疗手段--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主要适用于轻中度的抑郁发作。

预防

有人对抑郁症患者追踪10年的研究发现,有75%~80%的患者多次复发,故抑郁症患者需要进行预防性治疗。发作3次以上应长期治疗,甚至终身服药。维持治疗药物的剂量多数学者认为应与治疗剂量相同,还应定期门诊随访观察。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系统对预防本病复发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尽可能解除或减轻患者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帮助患者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及问题,提高患者应对能力,并积极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以防复发。

所以说,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大家现在也慢慢开始关注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因为外界事物的巨大变化,很多人跟不上变化的脚步就会产生心理落差感从而导致引发很多其他的心理病。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