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行业动态 >

打工人是什么梗 打工人的心酸和无奈说说怎么发

从丧文化代表自称的“社畜”到正能量爆棚的“打工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的工作中与自己和解,苦中作乐,试图寻找对生活的热忱。

“打工人”们看似追求乐观上进的工作态度,但在他们气势如虹的口号背后传递的并不纯粹是正能量,而这样广泛传播的身份认同又折射出怎样的现实问题呢?

一颗“螺丝钉”的梦想 ·在消解中表达

提到打工,相信很多人最先浮现在脑海中的画面都是头戴安全帽、身穿安全服;在工地上挥汗如雨,夜以继日地艰辛劳动的外来务工人员。

《新华字典》也把打工定义为“做工”,意为从事体力劳动,而打工仔在大众普遍认知上更是廉价劳动力的代表,处于社会生活的底层。

而现在,无论是在高端写字楼工作的精英白领,还是体面地坐在办公室里的单位工作者,从程序猿到科研狗,大家都被刷屏的“打工人”文案戳中心房,纷纷加入到这场传播语录和身份认同的热潮当中。

微博博主@后天再联系发布“三句话读懂打工人”的帖子,更是将“打工人”的身份生活化、具像化,令人不免发出“是我本人”的感叹。

@后天再联系发布的微博截图

“打工人”一词的爆火其实并不令人意外,早在它之前就已经有不少同类梗流行,“社畜”、“搬砖”、“鹅厂”等等,把上班族比作工人甚至是牲畜,把公司比作工厂乃至养殖场,工薪阶层原本光鲜亮丽的外衣已经脱下,许多人开始意识到,自己与干尽苦力活的打工仔没什么不同,只不过是社会运作的生产线上一颗微不足道的“螺丝钉”。

“打工人”的生活目标也因此变得很简单:早起、工作、赚钱、结婚,现实中许多矛盾和问题都归结于“没钱”,那些关于诗与远方的理想在“打工人”的世界中缺席。

但我们始终不是一颗在工作中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打工人”语录中对物质基础的百般强调和对梦想的无视和消解并不意味着“金钱至上”的价值观被普遍认同,反而更是一种调侃和暗讽,一种在被迫的随波逐流中发出的无声抗议。

在网络亚文化的影响下,社会重压下的当代青年善于借戏谑表达狂欢。人们调侃生活,调侃自己,倾向于用轻松幽默、简单直接的语言直击心灵,并引起强烈共鸣。

豆瓣和微博上网友的评论

没有慷慨激昂的批判,没有逻辑谨密的辩驳,这一代年轻人用一种阿Q式的自嘲来表达对社会阶层逐渐固化的不满以及无法实现人生理想的无奈,这也是作为“网络原住民”的我们选择的一种新的情感宣泄方式。

在仔细品味一条条激励人心的鸡汤式口号时,“打工人”们或许希望着有一天能对自己说一句:“再见,打工人!”

网络自称语 ·被刻板印象化的我们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跨越了时空的界限,一则热点讯息也得以在短时间内席卷社交网络。在一波波快节奏的流行思潮中,人们很难有时间睁大眼睛,去仔细辨别滚滚而来的浪潮底下暗藏的万丈深渊。

而网络自称语正是滚滚浪花中的一朵,它在给我们带来成为流行文化弄潮儿的快感的同时,也让我们无心也无意去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最终裹挟进奔腾而去的潮水中,顺着水流落入既定的圈圈套套里。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