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行业资讯 >

癌细胞爱的是肉?4大癌症可能是“吃”出来的,要管住嘴巴

癌细胞爱的是肉?4大癌症可能是“吃”出来的,要管住嘴巴

癌细胞爱的是肉?4大癌症可能是“吃”出来的,要管住嘴巴

“现在癌症这么多,都是吃肉吃出来的”

“一个癌字三个口,充分说明现在的人饮食很有问题。”

......

据国家癌症中心的最新数据,中国患癌人数又双叒叕增加了!2016年新增406.4万癌症患者,死亡241.35万,几乎每天就有1.1万人患癌,难道这么多癌症都是吃出来的,还是吃肉吃出来的吗?

一、中国吃肉地调查:癌细胞喜欢吃肉?

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显示,2019年我国除港澳台地区外各地区家庭的人均肉类消费量已经达到了

51.3千克

,大大超出了膳食指南推荐的量,位列前5的分别是这些省份。

第一名为广东,人均消费量达到了93.2kg;

第二名为海南,人均消费量为81.3kg;

第三名为上海,人均消费量为69.3kg;

第四名为广西,人均消费量为67.5kg;

第五名为浙江和福建并列,人均消费量均为66.1kg。

而广东尤其珠三角地区是大肠癌高发区,广州的大肠癌发病率更是位居全国第一。

吃肉多的地区,竟然成为肠癌的高发地,难道吃肉和癌症之间真的有关系?

英国

牛津大

学的研究人员今年就曾进行过一项研究,研究人员分析了英国生物样本库2006~2010年招募的472377名英国成年人的数据,平均随访11年,分析调查了饮食和癌症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得出了结论:

①普通素食者和严格素食者相较于吃肉次数>5次的受试者,罹患癌症的风险下降了14%;

②每周吃肉≤5次人群相较于吃肉次数>5次的,罹患结直肠癌的风险下降了9%。

吃肉竟会导致癌症的风险增加,喜欢吃肉的人现在肯定在瑟瑟发抖,难道以后都不能吃肉了吗?

二、问题来了,还能不能愉快吃肉了?

肉类食物内含有大量的胆固醇,身体在消化这些食物时会产生

大量胆酸代谢物和胆固醇代谢物

,这些物质在进入肠腔后,会引起肠道内厌氧菌增加,对于大肠黏膜上的腺瘤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如若长时间不改变大量吃肉的饮食模式,人体经过5~10年的刺激发展,大肠黏膜上的腺瘤可能会发生癌变。

这是否代表我们就不能吃肉了?

当然不是,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范志红教授

表示,

多吃肉不利健康, 不等于不吃就利于健康

。肉类内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包括蛋白质、铁、锌等,对于预防营养不良、缺铁性贫血等均有好处,同时也符合预防癌症风险的要求。

日常摄入肉类,只要保持在合适的量内,并不会给健康带来额外风险。

我国居民膳食宝塔中对平均每日肉类摄入推荐的量为50~75g,保持在这个区间是非常健康科学的。

在生活中还是要适当的吃肉,不能太过“一刀切”完全不吃肉,注意摄入的量即可。除了吃肉过量以外,一些常见的饮食习惯,也可能一步步将你推向癌症的“怀抱”。

三、再三提醒:这几类癌症都是贪吃惹的祸

1、饮食不卫生——胃癌

我国的饮食习惯很少使用公筷,且在餐桌上很喜欢给别人夹菜,这样一来会导致

幽门螺杆菌

传播的风险增加。感染幽门螺杆菌后,会导致胃癌的发病率增加4~6倍,日常饮食中推行公筷公勺非常有必要。

2、喜欢趁热吃——食管癌

“趁热吃”也是很多人喜欢做的一件事,事实上这个习惯非常不好,我们的食道黏膜所能耐受的最高温度为

65℃

,一旦超过这个温度会导致黏膜烫伤,长期不断的慢性刺激会导致食道黏膜发生癌变的风险增加。

3、贪杯——肝癌

大量酒精在进入体内后,会给肝脏带来很大负担,易引起

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

发生,没有及时干预治疗的话,很可能会演变成肝硬化,最终发展成癌。

4、喜欢嚼槟榔——口腔癌

槟榔属于粗纤维食物,在咀嚼过程中会损伤口腔黏膜,长此以往下去容易诱发癌变。

上述的这些不良饮食习惯相信很多人还在做,看到这里一定要及时改掉。另外,生活中还需要注意两种肉最好别吃。

四、这几种肉要少上你的餐桌

1、腌腊肉

这类肉制品在腌制过程中多会加入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在进入体内后,在一定适宜环境下会形成

N亚硝酸

,该物质是一种致癌物。

2、烟熏肉

烟熏制成的肉类内含有

苯并芘

,该物质会威胁人体健康,还具有一定的致癌作用。

癌症的发生和饮食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但我们不能将“黑锅”完全扣到肉的头上,适量吃肉一般不会给健康带来额外风险,不必过于担心。

参考资料:

[1]范志红.肉类致癌?我们怎样健康吃肉[J].保健医苑,2016(05):5659.

[2]牛津大学调研近50万人:每周吃5次或更少肉的人癌症风险更低.澎湃新闻.2022.2.24

[3]吃不对会得癌?一日三餐如何远离吃出来的癌症.健康中国.2021.3.4

[4]中国吃肉地,北方输惨了.上观新闻.2021.11.20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