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研究 >

清骨散合知柏地黄丸加减治疗阴虚内热型发热临床观察

-

2022年4月17日发(作者:缩阴用品)

ClinicalJournalofChineseMedicine2017Vol.(9)No.8

-106-

最终可导致关节畸形及关节功能丧失,是造成患者丧失劳动

力及致残的常见原因。2013年欧洲抗风湿联盟更新2010版

类风湿治疗建议,提出治疗目标是疾病缓解或低级病活动度,

活动性RA初次治疗选用甲氨蝶呤(MTX)[5]。类风湿性关节

炎从发病特点和症状看,属于中医学的“痹证”范畴。祖国

医学认为,患者平素体虚,阳气不足,卫外不固,腠理空虚,

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袭,痹阻筋脉、肌肉、骨节,而

致营卫行涩,经络不通,发生疼痛、肿胀、酸楚、麻木,或

肢体活动欠利。病初以邪实为主,治以祛邪通络;日久则为痰

瘀互结、肝肾亏虚之虚实夹杂证,治疗应重视扶正,标本兼

顾。方中羌活、独活、秦艽为君,祛风除湿,蠲痹止痛;地龙

清热止痉,通经活络,全蝎息风止痉,通络止痛;伸筋草、海

风藤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佐以威灵仙、乌梢蛇搜风通络,配

以香活血行气止痛;千年健祛风湿,强筋骨,止痹痛。现

代药理研究[6],羌活、独活、秦艽有抗炎、解热、镇痛作用,

独活具有抑制或减轻滑膜组织炎性反应,进而达到减轻或消

除关节肿胀的作用。目前认为地龙液中含有一种高效抗凝和

促纤溶物质,有抗凝、溶栓和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全蝎提

取液对大鼠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有抑制作用,能减轻血栓重量,

有抗血栓形成作用,蝎尾及蝎尾制剂,不论灌胃或静脉注射,

对动物皮肤痛或内脏痛均有显著镇痛作用,达到通络止痛的

效果[6]。

本研究结果显示,蠲痹伸筋汤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

性关节炎,在临床疗效、晨僵时间、休息痛、压痛关节数和

肿胀关节数等症状积分,以及ESR、CRP、RF水平等方面,

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因此认为蠲痹伸筋汤联合甲氨蝶呤治

编辑:段苏婷编号:ER-4160801002(修回:2017-03-17)

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548.

[2]马进.中药联合抗风湿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的临床疗效[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193.

[3]陈灏珠.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811-812.

[4]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

出版社,2002:115-118.

[5]温雯,李春,石连杰.2013年欧洲抗风湿病联盟更新2010版类风湿治疗

建议[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4,18(3):203.

[6]沈映君.中药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40,355,741,747.

作者简介:

周贯忠(1979-),河南辉县人,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内科

专业。

清骨散合知柏地黄丸加减治疗阴虚内热型发热临床观察

ClinicalobservationontreatingfeveroftheYinxuNeiretypewith

QingguSanplusZhiboDihuangWan

肖利华

(绵阳市中医医院,四川绵阳,621000)

R255

.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

7860

2017

08

-

0106

-

02

中图分类号:

目的:观察清骨散合知柏地黄丸加减治疗内伤发热病中阴虚内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阴虚内热证患者24例,

摘要

运用清骨散合知柏地黄丸加减治疗。结果:24例患者治愈14例,好转9例,有效1例。结论:清骨散合知柏地黄丸加减治疗内

伤发热病中阴虚内热证临床疗效显著。

清骨散;知柏地黄丸;阴虚内热型发热

关键词

Abstract

Objective:ToobserveclinicalefficacyofQingguSanplusZhiboDihuangWanonfeveroftheYinxuNeiretype.

Methods:s:14caseswerecured;9casesweregettingbetter;1casewas

ion:QingguSanplusZhiboDihuangWanwaseffectiveonfeveroftheYinxuNeiretype.

QingguSan;ZhiboDihuangWan;TheYinxuNeiretype

Keywords

doi:10.3969/.1674-7860.2017.08.054

CJCM

中医临床研究

2017

年第

9

卷第

8

-107-

阴虚内热型发热是内伤发热中最常见的类型。内伤发热指

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以

发热为主要表现的病证,一般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临床上多

表现为低热,偶有高热,有的患者仅表现为自觉发热或仅五心

烦热,但体温不高,可反复发作,给患者的生活带来较大的痛

苦。几年来,笔者运用清骨散合知柏地黄丸加减治疗以阴虚发

热为主的内伤发热,收到很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24例均为我院2010年4月-2016年4月急诊门诊

病例。其中男4例,女20例,年龄最大者74岁,最小者21

岁;病程最长者2年以内的2例,1年左右的8例,1~3个

月的14例。

1.2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学》[1],①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可表现

为低热,多数患者仅表现为自觉发热或仅五心烦热,但体温

不高;②患者自觉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手足心热,心烦失

眠,盗汗,口干,咽部干燥,舌质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

或无苔,脉细数;③查血液常规、小便常规、胸部平片正常,

同时排除感染性、器质性发热。

2

治疗方法

治以滋阴清热,基本方为清骨散合知柏地黄丸。药物组

成:银柴胡15g,胡黄连9g,地骨皮9g,青蒿6g,知母9g,

鳖甲9g,秦艽9g,黄柏9g,生地黄15g,熟地黄15g,茯苓

15g,牡丹皮9g,泽泻9g,甘草3g。盗汗较甚者,去青蒿,

加牡蛎、浮小麦固表敛汗;虚火扰乱心神而出现心烦、多梦、

睡眠差或失眠者,加夜交藤、酸枣仁以养心安神;兼有气虚者

加太子参、五味子益气养心;兼有血虚者加当归、芍药以养血

敛阴;若兼见肺阴偏虚,如干咳痰少,声嘶咳血,鼻燥咽干,

加麦冬、五味子滋阴润肺;若眼目干涩,加枸杞子、菊花明

目。将药物浸泡30min,先用武火煎,煎沸腾后再用文火煎

30min,取汁150ml,二煎取汁150ml,两煎混合,早中晚分

3次服。

3

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6月颁布的《中医病证诊

断疗效标准》评定疗效。痊愈:低热消除,体温正常,自觉症

状消失。好转:无低热,体温正常,自觉症状减轻。未愈:自

觉症状未见改善。

3.2治疗结果

24例患者中,痊愈14例,显效9例,好转1例,总有效

率为100%。

4

典型病例

患者甲,女,58岁,2012年5月9日初诊。主诉:自觉

发热2年。诉2年来反复自觉体内燥热,手足心热,面红,

口干,心烦失眠,测体温正常,秋冬季症状较轻,春夏季症

状较重,小便黄,大便不干,纳可,舌质红苔少,脉细微数。

中医诊断:阴虚内热。治法:滋阴清热。方药:清骨散合知柏

地黄丸加减。处方:银柴胡15g,胡黄连9g,地骨皮9g,青

蒿6g,知母9g,鳖甲9g,秦艽9g,黄柏9g,生地黄15g,

熟地黄15g,茯苓15g,牡丹皮9g,泽泻9g,夜交藤20g,酸

枣仁10g,甘草3g。服药4剂,自觉症状好转,效不更方,

续服药4剂,自觉发热缓解,后患者续服知柏地黄丸1个月,

症状未复发。

5

体会

阴虚发热是内伤发热中常见的一个证型,阴虚是指机体

精、血、津液等物质亏耗,阴不制阳,导致阳相对亢盛,机

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是由于热病日久伤阴;或长期熬夜;

或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素体阴虚;或误用、过用温燥,导

致阴液亏损,阴衰则阳胜,水不制火,阳气偏盛而引起发热。

正如《景岳全书·火证》说:“阴虚者能发热,此以真阴亏损,

水不制火”。清骨散出自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功效专治

阴虚内热,虚劳骨蒸;以银柴胡、胡黄连、地骨皮、知母、鳖

甲、青蒿、秦艽、甘草组成;本方作用清虚热,退骨蒸。本方

立意,一、内清骨蒸之热;二、透伏热使从外解;三、滋肾填

阴,以治阴虚之本。银柴胡味甘性微寒,长于退虚劳骨蒸之

热,而无苦泄之弊,为君药;胡黄连、地骨皮、知母在本方中

俱可入阴退虚火,清骨蒸劳热;青蒿、秦艽善透伏热,使热从

外解;鳖甲滋阴潜阳,并能引诸药入阴以清热;甘草调和诸药。

本方清虚热,退骨蒸之力明显,但滋阴作用较弱。知柏地黄

丸由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组成,方中熟地黄滋肾阴,益

精髓;泽泻利水渗湿,泻肾降浊;牡丹皮清热凉血退虚热,泻

肝火;茯苓渗脾湿,补中有泻,加知母、黄柏以滋阴降火。因

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故组方中加用生地黄,以增强

养阴退热之效。组方中牡丹皮配青蒿,内清血中伏热,外透

伏阴之邪。两方合用,既清虚热、退骨蒸治标,又养阴滋肾

治本,起到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的作

用,如《素问·至真要大论》:“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阴虚

得以调整,阴平阳秘,阴阳平衡,则机体功能恢复正常。故

笔者用清骨散合知柏地黄丸加减治疗阴虚内热证收到良好效

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421-424.

作者简介:

肖利华(1968-),女,四川绵阳人,副主任中医师。

编辑:段苏婷编号:EA-4160628221(修回:2017-03-12)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