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研究 >

探讨新生儿黄疸诊疗新进展

-

2022年4月18日发(作者:免疫球蛋白m)

中外医疗2011NO.03

CHINAFOREIGNMEDICALTREATMENT综述

探讨新生儿黄疸诊疗新进展

陈继

(平江县妇幼院湖南岳阳410400)

【摘要】本文对新生儿黄疸的诊断和治疗2个方面进行了综述,以便能够全面的了解新生儿黄疸的最新研究进展。

【关键词】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7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1)01(c)-0174-02

新生儿黄疸(neonataljaundice)是新生儿时期的常见病,分为

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新生儿时期对胆红

素代谢不成熟,血中胆红素水平增高,出现皮肤黏膜的黄染现象。

临床数据表明我国50%足月儿及80%早产儿可发生新生儿黄疸[1]。

因此对于被新生儿黄疸应该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新生儿身

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非常重要。近几年来,随着对新儿疾病研究的

不断深入,新生儿黄疸的诊疗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以下对近几

年新生儿黄疸的诊疗新进展进行综述。

1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新进展

1.1血清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的检测

新生儿黄疸包括生理性黄疸(physiologicjaundice)和病理性

黄疸(pathologicjaundice)。其生理性黄疸的主要特点是新生儿通

常情况良好,足月儿一般生后2~3d出现黄疸,4~5d可达高峰,

5~7d可以则消退,最常不超过2周;早产儿的黄疸多于出生后3~

5d出现,5~7d达高峰,7~9d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同时新

生儿每天血内的胆红素水平升高不是很迅速,总胆红素水平高于

85moL/L但不超过221moL/L。是新生儿特发的一种生理现

象,一般情况下不需要特殊治疗。病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出生24h后

血清胆红素由出生时的17~51mol/L(1~3mg/dl)逐步上升到

86mol/L(5mg/dl)或以上。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21mol/L,持续

时间>2周;早产儿>257mol/L。持续时间>4周。黄疸经常退而复

现,血清结合胆红素>34mol/L。如果新生儿黄疸符合上述任何一

个条件则可诊断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2]。

1.2对血清总胆汁酸(TBA)的检测

由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不容易区分,在临床上

我们需要更灵敏特意性的指标进行区别。胆汁酸是由胆固醇在肝

细胞微粒体内转化而成,当出现胆汁淤积时则可以引起血清胆汁

酸增高[3]。判断肝细胞和胆汁淤积的程度。为了进一步探讨新生

儿黄疸时血清总胆红素(TBIL)与总胆汁酸(TBA)的关系,以及血

清总胆汁酸(TBA)对新生儿黄疸的诊断中意义。曹秋敏采用了全

自动生化仪对60例新生儿血清TBIL与TBA进行了检测,发现高胆

红素组中新生儿血清TBA测定值与对照组中40例血清TBA比较,

显著升高,并与黄疸程度呈正比。并进一步表明高间接胆红素血

症的患儿存在较为严重的肝细胞损伤及胆汁瘀积,血清TBA可作

为患儿胆汁淤积诊断中灵敏,特异性检测指标。有利于新生儿黄

疸的早诊断,早治疗,进一步减少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并发症的发

174中外医疗CHINAFOREIGNMEDICALTREATMENT

生,给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3对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的检测

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广泛分布于组织中,胚胎期则

以肝内最多,主要分布于肝细胞浆和肝内胆管上皮中,在反映慢

性肝细胞损害及其病变活动时谷氨酰转肽酶(γGT)有时较转氨

酶灵敏,在较严重的慢性肝损害谷丙转氨酶(ALT)可无明显异常,

而γGT则可持续升高。刘义[4]对94例新生儿黄疸的胆红素浓度

(TSB)和γ-谷氨酰转肽酶(γ-GT)进行相关性研究,发现TSB和γ-

GT在TSB>256.6μmol/L时2者相关性高于TSB<256.6μmol/L。

林小容等[5]也对60例黄疸患儿进行γ-GT活性和胆红素水平检测

分析,进一步证明了γ-GT活性和胆红素水平在黄疸新生儿中

均明显异常,胆红素和γ-GT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在新生儿

黄疸持续性高胆红素血症中,γ-GT活性测定具有一定的诊断

价值。

1.4碳氧血红蛋白(COHb)的检测

一氧化碳(Co)是血红素分解过程中的产物,测定血中碳氧血

红蛋白(COHL)的量可作为衡量血清总胆红素(STB)产量的指标,

用以判断新生儿黄疽是否由于胆红素产量过多所致。20世纪60年

代,国外学者已研究证明,内源性一氧化碳对于新生儿黄疸的病

因诊断,高胆红素风险预测,对选择性应用血红素加酶抑制剂的

疗效评估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1.5对血清透明质酸(HA)检测

透明质酸是由组织内间皮细胞(纤维母细胞)产生,经淋巴进

入血流。血液中的HA主要由肝脏摄取、分解,当肝脏损害时血清

中HA也异常增加。Ukarapo等研究发现肝外胆管闭锁患儿血清

HA呈持续高水平或迅速增加状态,证明血清HA值对于肝外胆管

闭锁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2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新进展

对于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方法,现在主要包括:光照疗法,换血

疗法,和药物疗法。

2.1光照疗法

光照疗法是一种降低血清胆红素的简单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并且无严重副作用。国内一般在血清总胆红素>205~256μmol/L

(12~15mg/dl)时采用光疗,国外则在239~257μmol/L(14~

15mg/dl)采用光疗。目前,对于新生儿黄疸的治疗光疗设备较多,

如蓝光箱、射灯、冷光源蓝光床、蓝光毯、发光二极管光疗装置等。

.htsReserved.

综述

光疗对于间接胆红素的疗效比直接胆红素高达2~3倍,同时又由

于高直接胆红素血症经光疗后易发生青铜症,因此在临床上,光

照疗法仅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治疗。但传统光疗方法主要采用蓝

光箱进行治疗,其副作用较多,目前主要是采用改良过的蓝光治

疗仪,其具有体积小,携带方便,副作用少等特点。因此目前在临

床上应用比较广泛。

2.2换血疗法

是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最迅速的方法,主要用于重症母婴血型

不合的溶血病。其主要是通过换血,将血液中的游离抗体和致敏

红细胞换出,减轻溶血;换出血中大量胆红素,防止发生胆红素脑

病;纠正贫血,改善携氧,防止心力衰竭。一般在采用换血治疗的

指征:(1)产前已明确诊断,出生时脐血总胆红素>68mol/L

(4mg/d1),血红蛋白低于120g/L,伴水肿、肝脾大和心力衰竭者;

(2)生后12h内胆红素每小时上升>12μmol/L(0.7mg/dL)者;(3)总

胆红素已达到342μmol/L(20mg/dL)者;(4)不论血清胆红素水平

高低,已有胆红素脑病的早期表现者。

2.3药物治疗

对于新生儿黄疸的药物治疗一般包括包括酶诱导剂、活性碳、

白蛋白、丙种球蛋白及中药茵陈冲剂、三黄汤等。近年来,随着临

床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治疗方法不断应用与临床。包括:(1)血红

素加氧酶(HO)的抑制剂:如锡-卟啉类药物能减抑制血红素向胆

红素转化,有效减少胆红素的生成,增加对胆红素的摄取、排泄及

2011NO.03

CHINAFOREIGNMEDICALTREATMENT

中外医疗

红素血症。(4)通过基因调控,干扰血红素加氧酶(HO)基因,减少胆

红素生成。(5)其他。如思密达治疗母性黄疸;口服金双歧使结合

胆红素随粪便排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如茵陈汤或茵陈五苓

散加减,四磨汤等。

总之,对与新生儿黄疸,我们应运用临床的新技术,新方法,做

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新生儿胆红素脑病致死率和致残率。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关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

卫生出版社,2004:266.

[2]奚卓,王瑾.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新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

科,2008,27(2).

[3]齐梦瑚,崔惠英,郭立芳.新生儿血清胆红素与总胆汁酸相关

性探讨[J].临床儿科杂志,2000,4(18):226~227.

[4]刘义.新生儿黄疸的胆红素与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相关

性研究[J].广西医学,2002,24(1):70.

[5]林小容,闻惠兰,张惠平.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活性的测

定在新生儿黄疸中的意义[J].医学创新研究,2007,4(17):13~

14.

【收稿日期】2010-12-17

.htsReserved.

胆红素的光破坏作用。并且其毒副作用轻。(2)运用大剂量的丙种

球蛋白抑制溶血过程,主要用于重症溶血的早期。(3)输入白蛋白

减少游离的未结合胆红素,用于新生儿出生后1周内的重症高胆

(上接173页)

外线消毒,工作结束后再进行消毒。另外,工作人员在进入净化实

验室之前要更换隔离服;生物安全实验室除按有关规范要求进行

管理和使用之外,尤其要注重防止检测人员的职业暴露。

2.7 检测过程的质量控制

影响过程输出(检测报告)的因素很多,不但包括人员、设备和

环境条件,检测方法(分析中质量控制)等,还包括样品的采集(分

析前质量控制)、原始记录以及报告(分析后质量控制)等。

2.7.1样品的采集高质量的样品是保证检验质量的重要

前提,应选择最佳采样时间,根据检测实际情况采集有代表性的

样品,要使用消毒设备以保证无菌取样,采样同时记录并监控采

样地点的环境状况如空气污染度和温度等。实验室应对拟检验样

品实行唯一标识,样品的储存及处置都要根据需要做出明确规定

以满足复检需要及避免样品变质。

2.8常用方法

室内质量控制是产生精确和可靠结果的基础和核心,是保证

实验室检验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可根据人员、仪器、试剂材料、

方法、环境等关键控制点采用空白试验、行双样、人员比对、样品

复测、目击试验和盲样考核等多种方式,灵活多样、因地制宜的开

展室内质量控制活动。

【收稿日期】2010-12-17

3室间质量控制

由实验室以外的组织或机构对其已达到的质量水准进行的评

价,旨在了解某地实验室的检验技术整体水平,使实验室从质控

过程中发现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不断改进检验技术水平。如果

只有室内质控,实验室可以了解试验的重复性好坏,但无法知道

试验的准确性如何。室间质量控制评价是考察结果的准确性,是

检查不同实验室操作的差异,可对实验室技术水平进行综合评

价,有利于实验室技术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宣

贯教材[M].第2版.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7:1.

[2]胡伦智.浅谈质量控制在卫生防疫目标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

公共卫生管理,2000,16(5):1921.

[3]卫生部办公厅.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S].2001.

[4]CNAL/AC05:2003.实验室认可准则在微生物检测实验室的

应用说明[S].

[5]CNAS2CLol:2006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ISO/

IEC17025-2005[S].

CHINAFOREIGNMEDICALTREATMENT中外医疗175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