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研究 >

李郑生主任医师治疗颜面部痤疮经验

-

2022年4月18日发(作者:流鼻涕带血)

中医研究 2016年11月 第29卷 第11期TCM Res.November 2016 Vo1.29 No.11 

4病案举例 

患者,女,17岁,学生,2016年1月18 El初诊。 

基础上配伍炙甘草、浮小麦养心安神,和中缓急;全 

蝎剔络搜风,定风止痉,通窍止痛;首乌藤、珍珠母、 

主诉:左侧头部疼痛半年,加重1周。患者半年前因 

感冒而反复出现头痛,疼痛较剧烈,疼痛部位主要位 

五味子敛心安神;栀子、淡豆豉清透心经郁热;柴胡、 

黄芩“疏散郁谒之气,透达肝经郁热”;葛根味甘气 

凉,能起阴气而生津液,滋筋脉;生地黄“平诸血逆, 

消瘀通经”,配合当归、川芎可加强活血化瘀之效。 

于巅顶偏左,休息后可缓解,伴有颈部僵硬不适,偶 

有干呕。患者平素性格孤僻,沉默寡言,不喜与人交 

流,心烦,遇事容易紧张。现症:头痛,面萎黄,精 

神疲倦,情绪烦躁,饮食尚可,睡眠较差,便秘溲赤, 

舌淡,苔白,脉沉细。颈椎x线正侧位片示:颈椎生 

理曲度直。抑郁焦虑量表检查示:轻度抑郁,轻度焦 

诸药合用,共奏奇功。 

5 小 结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及生活压力的增 

大,偏头痛越来越影响着人们的健康。李教授根据 

多年临床经验自创佛手定痛汤治疗偏头痛,运用大 

量祛风药物,因祛风药大多辛散,味薄,且善走窜,兼 

有行气开郁、宣畅气机的功效,在祛风的同时也有助 

虑。西医诊断:①头痛;②抑郁焦虑状态。中医诊 

断:偏头痛,辨证为风寒侵袭、脉络瘀阻证。治宜祛 

风止痛,活血化瘀。方予佛手定痛汤加减,处方:当 

归30 g,川芎20 g,防风10 g,细辛3 g,白芷10 g,薄 

荷10 g,羌活10 g,僵蚕15 g,白芍15 g,全蝎5 g,柴 

于活血化瘀、调畅经络气息,达到祛风止痛的治疗目 

的,正如李杲在《兰室秘藏・头痛论》中所言:“凡头 

痛皆以风药治之者,总其大体而言之也。高巅之上, 

惟风可到,故味之薄者,阴中之阳,乃自地升天者 

也。”此外,李教授还指出:对于偏头痛除了药物治 

胡15 g,黄芩10 g,葛根15 g,首乌藤30 g,珍珠母 

30 g,五味子15 g,栀子10 g,淡豆豉10 g,炙甘草 

15 g,浮小麦30 g,生地黄10 g。每日1剂,水煎服。 

同时口服百乐眠胶囊,以帮助睡眠。服药7剂,患者 

头痛可以忍受,睡眠有所改善。效不更方,继 

疗外,还应给予精神心理因素的干预,从而更有效地 

控制偏头痛发作,抑制偏头痛的慢性转化,减轻患者 

服15剂,患者头痛明显缓解,频率、程度均有减轻, 

且每次头痛的持续时间明显缩短,心烦也有所减轻, 

夜寐安,二便正常。停服百乐眠胶囊,中药方再服 

6剂,患者诸症大减,头痛偶在情绪紧张的情况下出 

的负担,从根本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6参考文献 

[1]方之勇,余一明.头痛宁合剂治疗偏头痛48例[J].河南 

中医,2013,33(3):431—432. 

现,疼痛程度不似之前剧烈,患者精神状态明显好 

转。原方去全蝎,继服7剂,以巩固疗效。随访2个 

月,未复发。 

[2]李妍怡,窦友义,东红.大剂量岷当归应用的毒副作用临 

床研究[J].兰州医学院学报(医学版),2002,28(2): 

8一l0. 

按患者因起居不慎而感受外邪,外邪上扰清 

[3]熊泽东,郝玉曼,秦新月.偏头痛与精神心理因素关系的 

研究进展[J].现代临床医学,2015,44(2):89—92. 

(本文承蒙李妍怡教授指导,特此谢忱f) 

收稿日期:2016—06—19;修回13期:2016—08—15 

(编辑颜 冬) 

空,壅滞经络,引起经络不和,气血不利,导致头痛; 

头痛迁延不愈,久病人络,气血凝滞,脉络不通,发为 

瘀血头痛。李教授根据风、瘀的病因病机,以祛风止 

痛、活血化瘀为治则,方予佛手定痛汤加减,并在此 

文章编号:1001—6910(2016)11—0044—03 ・名师高徒・ 

李郑生主任医师治疗颜面部痤疮经验 

王艳鸽 ,付 莉 

(1.河南中医药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河南郑州450046;2.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郑州451460) 

摘要 李郑生主任医师是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的学术继承 

人。也是河南省名中医,河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从事中 

医内科临床、教研工作30 a余,对临床中医内科杂病的治疗 

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李师认为:有诸内必形于外,颜面 

部痤疮的发生发展与肝、脾、胃关系密切,脾虚为病理基础, 

土虚木乘、肝火上炎为病机关键;治以健脾疏肝和胃法。 

关键词 李郑生;中医师;颜面部痤疮;健脾疏肝和胃;医案 

中圈分类号:R758.73 3 文献标志码:B 

doi:10.3969/j.issn.1001—6910.2016.1 1.20 

李郑生主任医师是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的学术 

中医研究2016年11月 第29卷 第11期TCM Res.November 2016 Vo1.29 No.11 

继承人,河南省名中医,河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 

导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研工作30 a余,对l临床 

中医内科杂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 

病,好发于15—30岁青少年男女¨ ,临床表现以好 

发于面部的粉刺、丘疹、脓疱、结节等多形性皮损为 

特点。痤疮属中医学“肺风粉刺”“酒刺”等范畴。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日:“汗出见湿,乃生痤。 ’ 

《外科正宗・肺风粉刺酒齄鼻》日:“肺风、粉刺、酒 

齄鼻三名同种,粉刺属肺,齄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 

不散。”《诸病源候论》日:“‘面疮’者,谓面上有风 

热气生疮,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者是。”近年 

来,中医治疗痤疮在传统的肺热、血热、风热发病理 

论基础上,提出了血瘀、湿热、痰结、肾虚等观点 。 

也有从五脏论治的观点:或清泄肺热,或疏肝清热, 

或清心解毒,或温阳健脾,或滋肾泻火。然李师经多 

年临床观察认为:治疗痤疮不能仅从一脏人手,也不 

能单用清热泻火之法,因为临床患者大多有舌体胖 

大、边有齿痕的脾虚舌像,除面部痤疮外,还多伴有 

面萎黄、纳差、腹胀、大便不畅或干结的症状,女性 

患者还伴有月经不调的症状,所以治疗痤疮需审病 

求因,辨证论治,由肝、脾、胃3脏人手治疗痤疮。 

1辨证论治 

素体脾虚,或思虑过度、饮食不当等,可导致脾 

胃受损,引起脾胃运纳失司,气机升降失常,脾胃健 

运和升降失职,易酿生痰湿,湿阻中焦,阻滞气机,从 

而影响肝之疏泄调达 ,气郁可化火,肝火上炎,此 

为土虚木乘。此时,痤疮的病机为脾虚肝旺,且偏于 

脾虚。临床表现为面萎黄,情绪低落,面部痤疮, 

纳差,腹胀,口干口苦,睡眠多梦,大便2~3 d一行, 

女性可见月经先后不定期、量少或夹有血块,舌胖 

大,边尖红,苔薄白或白腻,脉弦细或弦滑。治疗以 

健脾为主,兼清肝和胃。方予香砂温中汤加减。月 

经不调者,可加益母草、红花等调和气血;口干、口苦 

者,可加桔梗、炒黄芩、柴胡、郁金清肝泻火;大便不 

畅者,可加火麻仁、郁李仁等润肠通便,另加地肤子、 

蛇床子、蝉蜕等祛风燥湿、止痒,取其标本兼治之意。 

若因情绪不稳,急躁易怒,怒则气上,或肝气郁 

结,郁而化火,导致肝气升动太过,气血冲逆于上,发 

为痤疮 ,并乘脾犯胃,致使肝脾不调。再者,肝为 

血海,肝失疏泄,冲任不调,则月经不调。此时痤疮 

的病机为肝脾不和,以肝火为主。临床表现为心急 

烦躁,面部痤疮,脱发,胃胀,胃痛,或有胃酸,嘈杂, 

口干口苦,睡眠差,大便干、数日一行,女性可见月经 

提前、痛经、经前房胀痛等,舌胖大、边尖红,苔薄 

白或黄腻,脉弦数或弦滑数。治疗以疏肝清热为主, 

兼健脾和胃。方予逍遥散或丹栀逍遥散加减。胃 

胀、胃痛者,可加小茴香、莱菔子等理气止痛;胃酸、 

嘈杂者,可加黄连、吴茱萸或乌贼骨等制酸止痛;口 

干、口苦者,可加桔梗、炒黄芩、荷叶、天花粉等清热 

生津;心急烦躁、失眠者,可加淡竹叶、灯芯草、炒栀 

子、合欢皮等清心除烦、安神;痛经者,可加山楂、丹 

参等行气化瘀;另加地肤子、蛇床子、蝉蜕等祛风 

除湿。 

2 病案举例 

例1 患者,女,32岁,2015年9月28日初诊。 

主诉:面部痤疮1周。症见:形体偏瘦,面部痤疮,腹 

胀,月经量少,大便黏腻不爽、1次/d,舌淡红、体胖 

大、边有齿痕,苔薄自稍腻,脉弦细。西医诊断:痤 

疮。中医诊断:痤疮。中医辨证:脾虚肝郁证,偏于 

脾虚。给予理气消痤汤加减,处方:炒白术10 g,茯 

苓15 g,陈皮10 g,姜半夏10 g,香附10 g,砂仁 

10 g,柴胡6 g,郁金10 g,乌药10 g,桔梗10 g,炒黄 

芩10 g,地肤子12 g,蝉蜕10 g,生薏苡仁30 g,益母 

草12 g,甘草3 g,生姜3片(为引)。10剂。每Et 

1剂,水煎服。同时嘱患者忌生冷、辛辣、油腻。 

2015年10月9日二诊,患者面部痤疮无新出,略口 

干,腹胀减轻,大便正常,舌淡红、体胖大、边有齿痕, 

苔薄白,脉弦细。上方去生薏苡仁,加炒薏苡仁 

30 g、天花粉12 g、蛇床子12 g,10剂。2015年 

10月19 El三诊,患者面部痤疮明显减轻,腹胀缓 

解,大便可,舌脉较前无改变,守上方,去蛇床子,加 

红花10 g、炒芡实12 g。再服数剂,以巩固疗效。 

按本例患者素体脾虚,导致中焦气机升降失 

常,肝失疏泄,气郁化火上炎。方中白术、茯苓益气 

健脾,陈皮、半夏、香附、砂仁理气和中,柴胡,郁金疏 

肝解郁,桔梗、炒黄芩清热泻火,地肤子、蝉蜕祛风清 

热,益母草和血调经,生薏苡仁渗湿、通利大便,甘草 

调和诸药。 

例2患者,男,21岁,2015年3月14日初诊。 

主诉:面部痤疮半年余。症见:面部痤疮,可见脓疱 

与结节,急躁易怒,大便不畅、2—3 d一行,舌胖大、 

质红,苔薄腻,脉弦数。西医诊断:痤疮。中医诊断: 

痤疮。中医辨证:肝脾不调。给予丹栀逍遥散加减, 

处方:当归12 g,赤芍15 g,炒白术10 g,茯苓15 g, 

柴胡6 g,郁金10 g,香附10 g,乌药10 g,陈皮10 g, 

砂仁10 g,节菖蒲10 g,天麻10 g,蝉蜕10 g,桔梗 

10 g,炒黄芩10 g,地肤子12 g,蛇床子12 g,薄荷 

8 g,牡丹皮10 g,炒栀子10 g,生山楂15 g,甘草3 g。 

7剂。每El 1剂,水煎服。2015年3月21日二诊, 

中医研究2016年11月 第29卷 第11期TCM Res.November 2016 V01.29 N0.11 

患者皮肤脓疱消失,急躁减轻,大便溏、1次/d,舌脉 

无明显改变。守上方,去陈皮、牡丹皮、炒栀子,加橘 

红10 g、炒薏苡仁30 g,7剂。因患者舌胖大,大便 

溏,苔白腻,不可过用寒凉,故去牡丹皮、炒栀子,用 

溏或次数增多、舌边尖红转为淡红,表明肝火已清, 

清肝泻火的药物宜酌情减量或停用;在治疗后期,可 

给予香砂六君丸口服巩固治疗。服药期间,嘱患者 

每日1~2次温水洗脸,清洁皮肤,忌用手挤压或搔 

抓皮损;忌用油脂类、粉类化妆品和含有糖皮质激素 

的软膏及霜剂;因痤疮的发生与饮食、生活习惯息息 

橘红理气化痰,炒薏苡仁渗湿以实大便。后患者坚 

持服药3个月余,面部痤疮结节消失。 

按本例患者情绪不稳,肝气升动太过,气血冲 

相关,故痤疮痊愈后需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早睡早 

起,适当运动,戒烟戒酒,忌辛辣油腻。 

4 参考文献 

[1]陈然然,董洪英.中医脏腑辨证治疗痤疮的研究近 

况[J].光明中医,2015,30(3):670. 

[2]王红玉.痤疮的中医辨治[J].中国中医药信息,2012,19 

(12):93. 

逆于上,发为痤疮,并乘脾犯胃,致使肝脾不调。方 

用柴胡、郁金、香附疏肝解郁;白术、茯苓、陈皮、乌 

药、甘草健脾理气;当归养血和血;赤芍、牡丹皮清热 

凉血;桔梗、炒黄芩、炒栀子清泻上焦火热;天麻清肝 

泻火;薄荷、蝉蜕透热外出;节菖蒲化中焦痰湿,以助 

中焦气机升降;生山楂行气化瘀。诸药合用,共奏疏 

肝清热、健脾和血之效。 

3 小 结 

[3]王园满,徐永利.李郑生主任中医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 

炎经验[J].中医研究,2014,27(12):42. 

[4]曾玲,林海燕,张彩贵,等.五脏辨治痤疮探微[J].吉林 

中医药,2012,32(11):1109. 

善治病者,唯在调理脾胃。痤疮的治疗必须重 

视脾胃虚弱在痤疮治病中的重要性,脾胃虚损,元气 

不足,则火自内生。因此,无论何种证型,不可独用 

[5]罗璎,胡东裴.李东垣的“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对痤疮 

治疗的启示[J].四jil中医,2013,31(8):29—30. 

(本文承蒙李郑生主任医师指导,特此谢忱!) 

收稿日期:2016—06—29;修回日期:2016—07—26 

(编辑颜 冬) 

寒凉 。李师强调:痤疮的形成是本虚标实之证, 

脾虚是致病之本,治疗需上清肝火,中调脾胃;在治 

疗过程中需关注大便及舌脉变化情况,一旦出现便 

文章编号:1001—6910(2016)11—0046—03 ・名师高徒・ 

张怀亮教授运用柴胡疏肝散治疗郁证经验 

王 翌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 张怀亮教授是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 

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内科工作30 a余,勤求古训,经 

验丰富,医术精湛,擅于采用经方治疗内科疑难杂症。郁证 

是临床常见的一类神志疾病,是多种病症的综合概念,病因 

临床表现,属现代医学精神病、癔病等范畴¨ 。 

《丹溪心法》日:“人身诸病多生于郁。”王安道言: 

“凡病之起也,多由乎郁。”张教授认为:郁证是由郁 

所致,治疗重在解郁;郁滞不畅,郁结不通,原因不外 

乎气滞、痰阻、血瘀,而气滞关乎生理的血运和津液 

病机复杂,治疗棘手。张教授临床常用柴胡疏肝散治疗郁 

证。颇获佳效。从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病案举例等方面浅析 

张教授的治疗经验,以期对本病的临床治疗有所裨益。 

关键词 郁证;柴胡疏肝散;张怀亮;中医师;经验 

中图分类号:R749.4 文献标志码:B 

代谢正常,又关乎病理的痰浊和瘀血的消散,故理气 

解郁是重要治法。张教授临证常用柴胡疏肝散为基 

本方治疗郁证,颇获佳效。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受益 

匪浅。现将张教授运用柴胡疏肝散治疗郁证经验介 

绍如下。 

doi:10.3969/j.issn.1001—6910.2016.1 1.21 

张怀亮教授是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 

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内科工作30 a余, 

勤求古训,经验丰富,医术精湛,擅于采用经方治疗 

内科疑难杂症。郁证是一种情志病,由气机郁滞引 

发,临床症状复杂多样,以情绪抑郁、心绪不宁、善怒 

易哭、胸部闷满、胁肋胀痛、失眠多梦、咽喉如梗等为 

1郁证的病因病机 

《黄帝内经》有“木火土金水”五郁之说,并提出 

各自的治疗大法——“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 

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中描述了梅核气、百合病、奔豚等属于郁证范畴的疾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