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研究 >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

2022年4月24日发(作者:上海影视乐园攻略)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侧或双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导致

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的一种疾病。常见

于茎孔内外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或因颅脑外伤、肿瘤

压迫、手术牵拉引起的面神经主干或分支的卡压。未经治愈

的面神经麻痹结果是毁容。在国外,该病多归头颈外科处理,

国际耳鼻喉-头颈外科学会2013年颁布了《ClinicalPractice

Guideline:Bell’sPalsy》。在国内,一直以来面神经麻痹初诊

患者就诊科室混乱,多家科室都会接诊处理,但因对病情的诊

断和评价认识不足,处理方法单一,尤其是对重症的周围性

面瘫,由于发病初期对面神经和面神经管未能充分消炎,致

使后期治疗棘手,收效低微。为此制订适合中国国情的面

神经麻痹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以适应临床需要。1.0病

因不同面神经麻痹病因不同,最常见的为面神经炎,又称

Bell’s麻痹(BP),占临床面神经麻搏的95%以上。面神

经炎的病因不完全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1病毒感

染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尽管很少分离出病毒。膝状神经节综

合征(RamsayHuntSyndrome)则是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使

膝状神经节及面神经发生炎症,临床所见患侧耳后疼痛短期

或持续存在,绝大多数是病毒感染所致。大量的临床研宄表

明多数BP患者的血清、体液、脑脊液和神经组织活检可检

出高水平的HSV-1或HSV-2抗体及病毒DNA,提示BP与

HSV感染相关。莱姆病、麻风、脑干炎、吉兰一巴雷综合症

的某些类型也会引起面神经炎。1.2自身免疫力异常免疫力

异常易使面神经易于发生炎性改变。对于那些反复发生面神

经炎的患者,是内在因素主导的一种类型。但是这种免疫

力改变目前尚无实验室体液和细胞免疫指标支持。临床可见

一侧周围性面瘫未愈,另一侧又发生周围性面瘫的病例,虽

非人人可见,但可能是免疫力异常导致的特异性病变。1.3

肿瘤面神经瘤引起面神经麻痹是主因。桥脑小脑角肿瘤引起

面神经麻搏,属于肿瘤压迫或术后伤及面神经,也常伴有三

叉、舌咽、听神经等多组颅神经的病变。腮腺肿瘤切除术时

牵拉面神经受损。另外听神经瘤、头颈其他肿瘤及面神经减

压术后都有可能损伤面神经。1.4脑干出血或梗死位于脑干

面神经和附近的出血或梗死,有时会导致单侧或双侧周围性

面神经麻痹。有时也同时出现动眼神经、展神经病变,或病

变侧的肢体功能障碍。1.5颅脑外伤颅底骨折或颞侧外伤后

可能伤及面神经的不同节段。但也可能伴有外展神经、动眼

神经、舌咽神经轻重不等的损伤。1.6化脓性炎症中耳炎、

突炎、腮腺炎或耳廓、耳根等处的炎症感染等都可以波及

面神经主干或分支产生病变。2.0流行病学本病发病急骤,

以一侧面部发病为多,无明显季节性,多见于冬季和夏季,

任何年龄段可见,但好发于20?40岁青壮年,性别差异不大。

不同调查报告显示男女比例互有高低。据1982年公布“中

国六城市居民神经系统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本病患病率为

425.7/10万人口。1989年公布了我国21个省区农村1985年

面神经炎流调结果,患病率为259/10万人口,各个省区患病

率不一样。发病率按1982年全国人口标化率为26/10万人口。

1987年由南京军区总医院等牵头对全国除台湾地区之外的

各省、市、自治区除外)按统一标准进行了Bell’s麻痹

流行病学调查。总调查人口386912人,检出Bell’麻痹患

者926例,患病率为977/10万,发病率(1986年)为10.28

/10万人口。Bell’S麻搏发病面广,长江以北比以南高发,

发病季节以4,5月与7,8月较多。3.0诊断多为急性发病,

或无任何征兆于清晨刷牙发现患侧口角漏水,进食卡塞。70%

的患者于1?3日内病情达高峰,少数5日内达高峰,部分患

者在治疗2周左右突然患侧耳壳出现疱疹而加重。单侧面神

经受损常见,先后双侧发病者约0.5%。3.1临床症状部分患

者发病前或病初有同侧耳内、下颌角或耳后颈枕部疼痛,极

少数患者早期有发冷发热。典型表现为患侧面部所有表情肌

瘫瘦,如额纹变浅或消失,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属Bell

氏现象,有时自然流泪或遇风流泪;患侧耳听力下降或听觉

过敏,个别患者伴有眩晕;部分患者患侧舌麻木,味觉减退,

患侧面部僵硬不舒,口角下垂并被牵向健侧,咀嚼时患侧无

力,进食卡塞、漏水。3.2体征面神经分布区的主观检查可

见患侧皱额、皱眉、闭眼、蹙鼻、鼓腮、露齿、噘嘴和吹口

哨等动作无力或完全不能,部分患者耳后突区域压痛,或

耳壳、外耳道出现疱疹;角膜反射患侧减退,患侧听觉气导

增强或减退,舌前2/3味觉减退,可同时出现,也可单独出

现。极端个案出现患侧面瘫同时,伴有同侧听力下降、咽反

射消失,咽腭弓松弛,属7,8,9颅神经同时受累,而无其他

颉神经及肢体病变。3.3电生理检查瞬目反射(BR)、双侧面

神经传导速度(NCV)、额肌和口轮匝肌肌电图(EMG)检査是

面神经麻痹后常用的评价方法。通过观察瞬目反射中患侧及

对侧的R1R2是否出现及R1的潜伏期和波幅了解病变是否

完全;面神经传导速度测定一般在鼻旁肌、眼轮匝肌或口轮匝

肌记录,主要是观察对比两侧的肌肉动作电位的波幅及潜伏

期;肌电图检查主要是用同芯针电极在额肌、眼轮匝肌或口

轮匝肌记录,观察是否出现自发电位以及运动单位电位的情

况从而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一般自发电位在失神经支配的

大约2周后出现,常见的是在患侧观察到纤颤电位或正锐

波,在神经修复期会出现高波幅、长时限的运动单位电位。

3.3.1参照党静霞[311介绍的《瞬目发射正常值标准》(2005),

确定的瞬目反射异常标准:(1)患侧K1R2及对侧R2’波幅

下降或未出现;R1潜伏期≥12ms;双侧R1潜伏期之差≥2ms;

双侧R2及对侧R2’潜伏期≥37ms;双侧R2潜伏期之差≥

4ms。3.3.2面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的异常标准:患侧未引出明

确波形;(2)双侧潜伏期之差彡0.5ms;患者波幅较健侧波幅

下降。3.3.3EMG检测的异常标准:静息时出现纤颤电位、

正锐波等;轻收缩时出现长时限、高波幅的运动单位电位;

最大力收缩时呈单纯相或混合相。3.4磁共振成像(MRI)

检查:MRI具有软组织分辨率高、多参数成像、无电离辐射

等优点,可以作为面神经影像检查的首选方法。3D-MRI成

像序列提供的毫米级、亚毫米级图像结合三维重建(MPR)

技术,不仅能清晰显示面神经,还能显示面神经与邻近组织

结构的空间关系,如周围是否存在血管、占位等压迫面神经。

3D-T2WI(3D-TSE、3D-FIESTA、3D-CISS、3D-SPACE等)

序列的神经-脑脊液间信号对比高,在显示脑池段面神经形

态方面具有优势。3D-T1WI(3D-T0F、3D-FLASH、3D-SPGR、

3D-VIBE等)可以显示面神经主干全程及周围动脉血管,有

利于评估血管压迫面神经,也是面神经增强扫描的首选序

列。MRI平扫诊断面神经病变的价值有限,增强扫描在评

估面神经有无占位、水肿、变性等方面能提供更多信息。

3D-T2WI、3D-T1W1序列检查面神经病变的阳性率分别为

92.63%、85.26%,将两者结合可提高至98.95%。弥散张量成

像(DTI)作为神经纤维功能成像技术,在面神经成像方面具

有良好应用前景。3.0T-MRI的图像质量优于1.5T-MRI,有条

件做面神经MRI检查的,最好选用超高场强MRI。3.5实验

室检查3.5.1血液常规检查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多数正常,

但部分己经用过糖皮质激素的患者,白细胞总数会升高。

病毒感染者淋巴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减低。3.5.2生化检

查空腹血糖升高者,是否确诊有糖尿病,使用糖皮质激素需

注意影响血糖。3.5.3免疫学检查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检查。

对于明确有疱疹出现或患侧颈枕部疼痛明显而无疱疹出现

者,发作2次或以上面神经麻痹的患者,常规做免疫球蛋白、

补体、T细胞亚检测。3.5.4其他特殊检查怀疑莱姆病、

麻风病感染,可结合临床其他表现如皮肤红斑、器官侵犯变

形和流行病学特点检测血中螺旋体、特异抗体和麻风杆菌

等。4.5.5脑脊液检查对疑似颅神经型格林一巴利综合征,

表现双侧面神经同时周围性瘫痪,应做腰穿脑脊液检查,

呈现蛋白、细胞分离可资鉴。4.0鉴别诊断单纯周围性面神

经麻搏经过认真查体,均可作出初步判断,无须逐一鉴别,

只有伴发面神经之外的相关病变,需做相关检查,予以鉴

别。3.1小脑桥脑角损害多同时损害外展神经、三叉神经、

位听神经,同侧小脑及延髓。故除周围性面瘫外,还不同程

度伴有同侧面部痛觉障碍、耳鸣、耳聋、眩晕、眼球震颤、

麻痹性斜视、肢体共济失调及对侧肢体瘫痪等状,称“小

脑桥脑角综合征”,多见于该部肿瘤、炎症等。4.2茎孔以

外的病变见于胆脂瘤、腮腺炎、腮腺肿瘤、颂颈部及腮腺区

手术等。除周围性面瘫外,尚有相应疾病的病史及临床表

现。4.3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吉兰-巴雷综合征)

可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但常为双侧性,绝大多数伴有其他

颅神经及肢体对称性瘫瘦和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等。4.

4面神经管邻近的结构病变:见于中耳炎、突炎、中耳

突部手术及颉底骨折等,可有相应的病史及临床症状。4.5

桥脑损害桥脑面神经核及其纤维损害可出现周围性面瘫,但

常伴有桥脑内部邻近结构,如外展神经、三叉神经、锥体束、

脊髓下行纤维等的损害,而出现同侧眼外直肌瘫痪、面部感

觉障碍和对侧肢体瘫痪(交叉性瘫痪)。见于该部肿瘤、炎

症、血管病变等。5.0评定面神经分级评定5.1定位诊断标

准(1)膝状神经节及以上损害(2)膝状神经节以下到镫骨肌

支(3)镫骨肌支以下到鼓索(4)鼓索以下(含茎孔及以远)

项目1234基本体征++++头痛或头晕+---突处疼痛或

压痛++--耳鸣或听力下降++--听觉过敏-+--舌前2/3

味觉减退++--唾液分泌减少+++-流泪减少+---耳廓

感觉减退+++-外耳道和/或疱瘆+---说明:基本体征为符

合周围性面神经麻搏的面部特征。患者的主观感觉应通过相

应检查验证,如泪液、听力、味觉、耳廓感觉。损害节段

的位置高低定位,有助于判断病情的轻重和估计病程长短;

有助于分析器质性损害的性质。损害节段越高,体征越重。

要高度警惕占位性病变及核性破坏性病变,有条件者配合

MRI,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纯音电测听等确诊病因。3.2分

级评定标准按抬额、皱眉、闭眼、耸鼻、颧肌肌力、鼻唇沟

深浅、能否鼓腮、能否吹口哨、示齿露牙情况、下唇下降

幅度10项内容,分为正常(10分)、比键侧弱((7.5分、5

分)、2.5分)、消失(0分),每一项打分,总分作为评级依

据。说明:①患侧功能状况分为6级:I级为正常(100分),

II级为轻度功能障碍(75分以上,未满100分),Ⅲ级为中

度功能障碍(75分-50分),IV级为较严重功能障碍(50分

以下-25分),V级为严重功能障碍(25分以下,未到0分),

VI级为完全麻痹(0分)。②评分原则:正常指没有任何障碍。

消失:患侧面肌肌力,指主要横纹肌肌力为徒手肌力的0级

(一般选颧肌,检查者令患者努力闭患眼,检查者用右手拇

指放在患者眼外眦下方的颧弓上,感觉肌肉收缩的程度,无

肌肉收缩的感觉为0级);不能抬额,额纹完全消失;患侧皱

眉不能;闭眼患侧漏白5mm左右;搐鼻时患侧不能动;鼻

唇沟完全消失;示齿口角偏向健侧达8-10mm;患侧牙齿露出

的粒数;吹口哨、鼓腮时患侧漏气,上下唇间距离大于5mm;

降下唇在静止时超过双唇间水平线3mm以上。比健侧弱(7.

5分,5分,2.5分):分别介于正常与消失的1/3,1/2,2/3。

如颧肌肌力:健侧的1/3为可感到肌肉收缩,但不能抗阻力;

健侧的1/2为可感到肌肉明显收缩,能抵抗中等阻力;健侧

的2/3为肌肉收缩有力,可抗较大阻力,但比健侧弱。5.3命

名原则为便于对临床诊断纪录和准确表述,作如下命名规

定。如属面神经炎引起面神经麻搏,定位在蹬骨肌支段,

分级评定为IV级,可记录为“周围性面瘫(Facioplegia)2

段IV级”,左侧或右侧。简称“FP2段IV级”。如属继发

于腮腺瘤术后,听神经瘤术后,外耳道疱疹引起的“亨特氏

综合症”,脑外伤引起的颅底骨折,桥脑、延髓炎症、梗死

或出血等,则在原发病诊断后纪录其简称。如此纪录“FP1

段VI级”最难治,极可能留下后遗症,“FP4段n级”的面

神经炎可能会自愈。如属吉兰-巴雷综合症,往往是对称性损

害,则仍以原发病列出诊断。6.0治疗6.1治疗原则6.1.1—

般原则早发现,早治疗;主观检查进行评级;必要的实验室

检査,确定是否患有糖尿病,有条件者早期做瞬目反射和传

导速度检查,对于有面神经之外颅神经损害表现及评级在IV

级以上的重度面神经麻痹患者,有条件最好尽早做磁共振

MPR扫描,根据检查结果选择早期处理方法;避免原发疾病

加重面神经支配区的功能障碍,避免劲风直接吹患侧面部。

循序渐进,不宜超越阶段。6.1.2分级治疗原则(1)FP4段

1-3级者属轻证,口服糖皮质激素、改善血循环、B族维生

素类、理疗、针灸,一般在2-3周左右可恢复。(2)FPl-4段

4-6级者,属于面神经炎的,早期需要充分消炎、脱水、抗

病毒、改善血循环、营养神经等方法,减轻在骨性腔道中

面神经的水肿。传统治疗方法如针灸、中医中药等,急性期

和恢复期可以配合不同理疗。急性期过后要给予高压氧、鼠

神经生长因子注射等治疗。如果急性期后突区域仍疼痛,

高压氧治疗须推迟。非面神经炎的面神经麻痹,多是术后或

者原发病治疗后进入恢复期,多以针灸、理疗和神经营养药

进行治疗,功能障碍重的,可以酌情配合高压氧治疗。6.1.3

分期治疗原则(1)急性期(1-7天)以消炎、改善血液循环,

减轻面神经管水肿及神经损伤为主;药物、理疗均可同时

进行。属于病毒感染引起的面神经炎,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

(2)恢复期恢复期早期(7-14天)开始配合神经营养药,中

药通经活络,理疗、电针;面神经功能训练,重症患者需

要配合高压氧治疗。恢复期中期(15-28天)轻者延续前述

方法,重者须配合低频脉冲电刺激,局部,甲钴胺穴位

注射或患侧茎孔外注射治疗。恢复期后期(29天后)绝

大多数经上法可以临床治愈。部分严重患者,需要观察6-9

月,其间可根据面神经分支损伤程度,采取多途径、多方

法治疗,鼠神经生长因子局部或肌肉注射可能有助于恢复及

减少后遗症。6.2不同类型面神经麻痹的治疗方案6.2.1感

染性面神经麻痹6.2.1.1感染性面神经麻搏的药物治疗普通

面神经炎(无明显诱因)及上呼吸道周围炎症因素导致的,

包括病毒侵犯膝状神经节(RamsayHuntSydrome)及以上神

经组织,甚至脑干炎症,特殊类型的面神经疾病如雷姆病

(Lyme)、格林巴利综合症(GBS)等。(1)激素治疗(口服、

静脉、局部注射)现阶段病原学无法确定时,主要是针对病

理改变采取措施,用激素减轻水肿,稳定细胞膜和神经鞘膜,

与其它药物一起减轻面神经管内压。口服强的松片10毫克,

3次/日,分级HI级及以下,连用3-5日。IV级用地塞米松

10-15毫克/日,加于0.9%氯化钠溶液100毫升,静脉滴注,

1次/日,连用5-7日;或地塞米松10毫克,或甲基强的松龙

40毫克,加弥可保注射液0.5毫克,生理盐水加至4毫升,

于耳后突前下方垂直进针1.8厘米左右,回抽无出血后缓

慢注射,具体应用局部注射3天,之后依病情变化,给于

早晨一次顿服强的松片20-25毫克,连用7-10天。V级及以

上应给予甲基强的松龙80毫克加于0.9%氯化钠溶液100毫

升,每日2次或3次,3-5日,静脉滴注,再根据情况酌情

减量维持。关于激素的应用,没有固定模式,但发病之初的

强化使用,决定评级很重的患者之后的病程。激素使用同时

注意补钙、补钾及保护胃粘膜。(2)抗病毒或抗生素治疗临床

无法分离病毒情况下,根据耳后突区域疼痛、外耳道疱疹

等,即可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I-III级,口服阿昔洛韦片

0.9-1.2g,分3-4次/日,连用5-7日;IV-VI级,给予阿昔洛

韦注射液0.6-1.0g,分2次静脉滴注,连用7-10日。可同时

给予抗病毒口服液10-20ml,3次/日,口服。如系突炎、

呼吸道感染等化脓性感染引起,需根据血常规化验情况,给

予头孢类抗生素口服或者静脉滴注。莱姆病引起的须用四环

素族配合青霉素族药物治疗;伴有关节痛或发热需给予非留

体消炎药如布洛芬等口服。(3)维生素(B族维生素口服、穴

位注射)可用维生素B120mg,维生素B620mg,3次/日,口服;

维生素B12注射液或甲钴胺注射液0.5mg-1.0mg,l次/日,

肌肉注射。评级IV-VI级,还可用甲钴胺注射液0.5mg-1.0mg

茎孔外注射(耳垂连线,耳根后约0.5cm凹陷中,深度约

1.8cm),缓慢推入,可与面部穴位隔日交替使用至面部功能

障碍恢复评级到I级停止。(4)改善局部循环评级IV-VI级可

给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10ml、或川芎嗪注射液120mg等加

入生理盐水250ml,1次/日,连用7-10日,同时可加用地巴

唑片10mg,3次/日,口服。(5)降低面神经管内压面瘫发生前

后,患侧颈枕部疼痛,或发疱疹,或患侧耳听力下降,或听

觉过敏,可予甘露醇注射液125ml,2-3次/日,静脉快速滴

注。可根据疼痛持续时间或疱疹消失时间决定使用时间和

每日次数,7-12日不等。急性期面神经管水肿卡压,有可能

致面神经坏死,甘露醇和类固醇激素连用,可稳定细胞膜、

减轻水肿和非特异炎症,降低面神经管内压力,为后期的面

神经功能恢复赢得时间。(6)神经功能修复评级IV-VI级,在

急性期过后,上述症状消失,遗留面神经功能缺损,肌电图

评估中到重度受累,应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9000AU/

日以上,肌肉注射,28日1疗程;同时给予甲钴胺片口服

或甲钴胺注射液肌注。(7)中药治疗面瘫评级FP1-4段I-III

级,中药配合针灸可以治愈。Ⅳ-Ⅵ级,中药作为辅助治疗措

施。整个病程根据辨证选方用药有所不同。1)初起风邪客于

络脉,治宜祛风解毒活血。选方升阳散火汤加减(葛根15

克,升麻10克,柴胡10克,羌活10克,独活10克,防

风10克,党参15克,赤芍15克,甘草5克)。兼目赤流泪,

去柴胡、升麻、独活,加荆芥10克,菊花10克,连翘15

克,青箱子10克;兼耳后疼痛,去党参、独活、升麻,加

金银花30克,连翘30克,桃仁15克,红花15克,川芎

15克;兼眩晕、恶心,去升麻、柴胡、独活、弟活,加半夏

15克,石菖蒲15克,胆南星10克,白术10克;听觉减退

去独活,加连翅15克,桃仁15克,红花10克。5-7剂,1

剂/日,水煎服。2)中期气虚血瘀,治当益气活血通络。选

方补阳还五汤加减(炙黄芪30克,当归10克,川芎15,桃仁

15克,红花10克,地龙10克,赤苟15克)。评级1-3级,

可用原方;4-6级加用皂角刺30克,白附子10克,鸡血藤

30克。但使用此方需当患侧耳后不痛,无咽痛。1剂/日,水

煎服,可用3-4周。3)病后期虚中挟实,血虚生风,重在养

血通络祛风。面瘫日久(病程4月以上),正虚邪实,虚风内

动,面部倒错,甚或眼睑口角不自主跳动。治宜补益气血、

疏风通络。选方五虎追风散合牵正散加减(僵蚕10克,全

蝎10克,胆南星10克,蝉衣10克,天麻10克,白附子

10克)。因面部仍无力且倒错,溢泪,眼睑和口唇不自主抖

动,可加黄芪30克,皂角刺30克,车前子10克,路路通

15克。1剂/日,水煎服,服用4-6周无效,进入后遗症期,

停止服药。(8)特殊人的药物使用1)孕前期,除外用药各种

药物均不能使用,或者要让孕妇做出是否中止妊娠的选择;

2)孕后期,除激素外,其他药物均可使用;但如体质差,易

流产等,活血化疲药不宜使用。3)哺期,如果断奶均可使

用;4)月经期,发病在行经期间,对于可能引起出血增加的

药物暂缓使用,如活血化瘀药,糖皮质激素。月经过后仍

可以使用;5)婴幼儿,上述药物均可使用,但须按儿童用量

给药;6)糖尿病患者,轻症不用激素,重症则需在使用胰岛

素或口服降糖药严格控制血糖情况下使用,时间根据病情

变化决定,一旦耳后疼痛或疱疹消失,就减量或停用激素。

7)伴有其他疾病,如同时合并脑梗死,应两病同治;若早期血

糖一过性升高,仍需临时加用降糖药;8)腮腺炎、中耳炎、

根尖周围炎引起的应加强抗病毒或抗炎药物使用。(9)伴发病

的处理1)暴露性角结膜炎红霉素、氯霉素类眼药点眼;2)耳

后突痛疼痛感觉不是剧烈,常规激素、改善血循环、抗病

毒、营养神经等。如疼痛明显,即可加用非留体消炎药。

由于本身可能就是疱疹病毒引起,须在足量激素使用情况下

加强抗病毒药、脱水药减压治疗;3)患侧听觉过敏:避免在

嘈杂的环境下生活或工作,并给予银杏叶片剂40mg,2次/日,

敏使朗6mg,2-3次/日,口服。一般疗程7-10日。4)舌前2/3

味觉减退:无需特殊处理,随病情好转可恢复。(10)特殊病

种莱姆病、麻风病有皮肤红斑,全身多处周围神经损伤等特

征性的改变,须由专门科室和慢病防治部门治疗。6.2.1.2

非药物疗法(1)早期红外线辐照,五官超短波面神经起始

段局部治疗,微热量。红外线可用到痊愈,超短波10天一

疗程,是否需要继续使用,需要看血常规检查结果而定。也

可配合使用针刺,宜浅,手法宜轻柔,不用电针。(2)恢

复期轻者,针刺加红外线,选穴患侧阳白、鱼腰、丝竹空、

四白、颧髎、迎香、颊车、翳风、地仓、夹承衆、合谷,

电针2-3对,断续波,留针20-25分钟,斜刺,或透刺。(3)

恢复期重者,在上述治法基础上,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肌

电生物反馈治疗,频率l-5Hz,电流强度l-2mA,10次1疗程。

还可使用温针或艾灸,但须避免出现灸疮。(4)高压氧治疗,

1次/日,10次1疗程,病情重者可做2疗程。(5)恢复中后

期:局部加面神经功能锻炼。6.2.2创伤性周围性面神经

麻痹针灸、康复专业早期较少见到即时发生的创伤性面神

经麻搏,处理原则与病毒性面神经麻痹者略有不同。可能

的原因有颅脑外伤,尤其是颅底骨折合并颞骨岩骨折,或颞

侧的挫裂伤,听神经瘤术后损伤,中耳手术损伤,腮腺瘤

手术或颌面部骨折、挫伤面神经分支。分期与治疗的原则:

分期同感染性面神经麻痹。治疗不用抗感染抗病毒,不用祛

风通络中药。其余治疗方法同感染性面神经麻痹。6.2.3后遗

症治疗各种类型面神经麻痹经过急性期、恢复期的治疗后,

6个月内仍不能完全恢复患侧面神经的功能,可能会遗留患

眼溢泪(鳄鱼泪),面部倒错(口角歪向患侧,睑裂变小、面

肌痉挛)等。针对这些症状体征,此时多种治疗措施均难产

生明显效果,但可尝试肉毒毒素矫正治疗。耳鼻喉-头颈外科

可能采取面神经减压术、面神经吻合术;对于溢泪,眼科

可能进行泪管再通术;面肌痉挛,可用A型肉毒毒素,对痉

挛肌耙点注射。但都不可避免的会留下程度不等的后遗症。

杨万章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