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国外研究 >

“颈椎病”还是“颈椎的病”?

“颈椎病”还是“颈椎的病”?

“颈椎病”还是“颈椎的病”?

原标题:“颈椎病”还是“颈椎的病”?

作者 |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周非非

本文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关注骨科大夫公众号:gukedf

了解更多骨科科普资讯

大夫,我的颈椎病可以不做手术吗?

“周大夫,我不想手术”。

一位女患者来到我的门诊,还未等我问她的病情,便红着眼圈非常胆怯地说出了这句话。

她是一位中学老师,42岁,高三班主任。半年前颈部开始隐隐地疼,有点僵硬,转头的时候有时能听见咔咔的响声,一直靠贴膏药勉强撑着,直到孩子们高考结束才去家附近医院看病。

拍了片子,医生说:“你这颈椎病可很厉害,脖子比你人老了不止十岁,长了这么多骨刺,弄不好得手术了”。这才有了她进门含着眼泪说“不想手术”的那句话。

待我了解病情以后,继续询问她:

:那您有没有感到手脚麻、没劲儿、走路不稳当?

答: 那倒没有,日常除了脖子后面难受其他生活还是正常的。

接着我为这位女老师做了详细的体格检查,她的颈椎两旁的肌肉非常紧张,但神经系统检查、检验结果也是正常的。

这时我心里就比较有把握了,在看完她的片子(图1-2)以后,我跟她说:

第一,您不用手术;

第二,您也不是颈椎病。

听完我的话,她睁大了眼睛,充满了惊诧和怀疑的表情。

图1-2 颈椎正侧位X光片显示有骨质增生,颈椎生理曲度略有改变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我们从事的伏案工作越来越多,手机也似乎成为我们“最不能缺少”的物品之一。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颈椎给大众带来的困扰与日俱增。

在门诊中,经常听到前来就诊的病人一见面就问:

“医生,我的颈椎不好,您快给我看看我的颈椎病”。

但是,真的有那么多的“颈椎病”么?

我们各种颈部的不适症状都是“颈椎病”么?

5月21日是世界脊柱健康日,旨在倡导人们重视脊柱健康,提高脊柱疾病防治意识。作为一名脊柱外科医生,我想在今天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和您聊聊“颈椎病”和“颈椎的病”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希望帮助大家能够正确看待疾病,既不过度恐慌,也不过度忽视。

“颈椎病”还是“颈椎的病”?

“颈椎病”是医学专有名词,“颈椎的病”是大众健康概念。从英文上来讲,两者完全不同,前者是“Cervical Spondylosis”,后者是“Disorders in cervical spine”,只不过由于我们中文的使用习惯,把“颈椎的病”里面的“的”省略了,这就给我们对颈椎病的认识带来了很大的误解。

医生所讲的“颈椎病”的专业定义是什么?

1992年在青岛举行的“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对颈椎病做了确切定义:

颈椎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椎间关节退行性改变累及其周围重要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因此, 专业上来说,“颈椎病”定义包含三个重要内容:

颈椎病的性质:颈椎病是退行性改变的疾病(老化);

颈椎病变的部位:颈椎椎间盘退变及继发椎间关节退变;

退变影响其周围重要组织,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第一,颈椎病的基础是老化,颈椎老化最先从椎间盘的退变开始,多种个人及环境因素会影响颈椎的老化过程;

第二,颈椎的老化和我们身体其他部分的老化一样,是一个生理过程。这个过程中,会引起颈椎骨结构周围的神经根、脊髓等重要结构的继发改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家在各种影像学报告上看到的“继发椎管狭窄”、“硬膜囊受压”等描述;

第三,能够戴上“颈椎病”这顶帽子最重要的是一系列的“老化”是否最终在患者身上显现出典型的临床表现,比如手、脚麻木,走路不稳等等。如果仅仅是影像学有异常,但没有任何临床症状,那么“颈椎病”的诊断是不成立的。

不是“颈椎病”,可为何一照片子就会显示有“骨质增生”,而且脖子总是不舒服?

答案是,您可能有“颈椎的病”

颈椎骨质增生是颈椎退行性改变的一种表现,在X光片上表现为局部骨质的密度增高、骨的边缘出现新生骨(即骨赘,俗称骨刺),并常伴有颈椎的不稳定。

颈椎部位X光片上若有密度增高或椎骨边缘出现骨赘的表现,则提示颈椎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也就是说颈椎发生了退行性改变

这种退变是随着人的发育、生长、成熟、衰老的同时逐渐产生的。从20岁左右开始,颈椎就将逐渐发生退行性改变。伴随着年龄增长,这种退行性改变的发展逐渐加快。

有些人由于职业(例如长时间伏案工作、低头作业等)或生活习惯(例如高枕睡眠、半坐半卧在床上看书等)因素,颈椎长时间处于过度运动和负荷状态带来颈部各种不适都应该称为“颈椎的病”

颈椎老化是人体生理老化的一部分,目前尚没有停止或者逆转的可能。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对周围环境的适应是颈部各种不适症状的主要来源,是“颈椎的病”,但未必是“颈椎病”。

“颈椎病”需要到正规医院,经过专科医生的详细检查,结合患者的症状和各项检查才能得到诊断。

所以,这位42岁的女老师实际上是“项背肌筋膜炎”,属于“颈椎的病”。治疗除了使用外用药物、肌肉解痉药、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等针对性缓解她的症状外,还指导她做到“该歇得歇,该练得练”:

避免长时间低头或伏案工作,一般40-60分钟应站起活动10分钟;

减少手机的使用频率。看手机时候,尽量抬高手机屏幕,减少低头角度,这样颈椎就不会太累了;

以正确的方式锻炼颈项肌肉,如蛙泳、放风筝、“小燕飞”等锻炼,增强颈项部肌肉力量。

2周以后,这位女老师非常高兴地回来复诊,她表示,经过上述治疗和改变生活方式,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同时,由于分清了“颈椎病”和“颈椎的病”,心理压力也没有了,人感觉也轻松了许多。

End

声明:本文为作者授权骨科大夫发布,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图片源自网络,文章仅供参考和学习分享,一切视患者自身情况和以专业医生诊断治疗为准。

专家简介

周非非,医学博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颈椎专业组组长,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

颈椎研究协会(CSRS)北美会员(Corresponding member)、亚太分会会员(CSRS-AP Active member),CSRS-AP第十二届秘书长,AOSpine中国理事会讲师。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会脊柱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新与转化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颈椎学组委员、继续教育学组委员、青年委员会脊柱颈椎学组副组长,中国骨科专业学院(CCOS)脊柱显微学组委员,中国骨科专业学院(CCOS)国际交流合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脊柱外科专业委员会颈椎学组委员兼秘书。《Asian Spine Journal》编委,Frontiers in Surgery审稿专家,北京大学医学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研修导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科研管理委员会青年委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教学管理委员会青年委。

专业擅长:颈腰椎退变性疾患,颈椎后凸、颈椎侧弯畸形,颈椎外伤及颈脊髓损伤的外科治疗。

门诊时间:周二上午,周四下午。

责任编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