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因网您的位置:首页 >基因科普 >

怀旧有什么表现

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大家现在也慢慢开始关注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因为外界事物的巨大变化,很多人跟不上变化的脚步就会产生心理落差感从而导致引发很多其他的心理病。

怀旧是病态心理吗有人说记忆总是轻易把人灌醉,也因此,许多人喜欢怀旧。怀旧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是人之常情。小面小编带大家看看怀旧是病态心理吗。

病态怀旧心理是个体现象,经常随着个人的生活经历、身体状况、人格特征而转移,常常发生在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中。主要表现为思想行为不合时宜,对当今社会抱有偏见,不满意现状,有无能为力,只有采取回避的态度,自谓“眼不见心不烦”,最终导致自闭与忧郁。病态怀旧存在于各个人群的各个年龄段,但表现形式却有所不同。儿童的病态怀旧,表现为人格的滞留和对母爱的依恋;中老年怀旧主要是回避现实,对社会存在偏见,不合时宜。

病态怀旧的原因很多。从社会原因看,主要是社会的变革、多元社会的形成,原有的生活环境、思维模式未能随之改变而出现失落感,导致主观上的一种对现实生活的回避遁逃,表现为对过去事物的过分依恋、对往昔的过分沉溺等。

病态怀旧表现

依恋过去的事物。如保存大量的旧照片、旧服装、旧书、旧报纸;给孩子取旧时代的名字;依恋过去的友人。如过分热衷于搞同乡会、同学联谊会等。

有的男士女士过去曾有过一段恋情,因故未成连理,如今已届中年,旧情萌发,开始“第二次握手”;依恋过去的经历。很看重过去所取得的功绩,把所获得的奖状、勋章、奖品都很仔细地保存,时常追忆当年辉煌的经历。相比之下,现在这些荣誉的光环正逐渐在消失,心理时常有失落感,一些幼年受溺爱或早年生活丰厚的人也有同样感觉。

在怀旧中寻找童稚与宁静本无可厚非,但因怀旧而导致今不如昔的感受就有危害了。病态的怀旧会阻碍个体适应环境,对社会变革产生阻力,个人的交际圈也会大大缩小。有病态怀旧行为的人很难与时代同步,这有碍于他们自身的进步与发展。

病态怀旧的心理特点

不合时宜:有些服饰、装束、语言、物体过去风靡一时,现在已不合时宜,跟不上潮流,但仍然保持过去的做法。

对社会持有偏见:偏见是一种心理定势和社会心理刻板印象。认识上极端保守,对新生的事物看不惯,崇尚传统尤其反对任何形式的变革。

回避现实:病态怀旧者,不满现状,又无能为力。大多采取回避现实的态度,怀疑与否定一切,常常是社会变革的反对者,也是现实生活的不适应者。

各年龄段病态怀旧的表现

病态怀旧存在于各个年龄阶段,但表现形式有所不同。

儿童的怀旧,多见于人格滞留,虽说已到了上学的年龄,但仍依恋母亲的怀抱和摇篮,渴望处处得到父母的保护,缺乏主动性与独立性;青少年的怀旧大多因为生活环境的急剧变化,他们本可以享受更多的自由,又对这突如其来的自由感到恐惧与不安;中老年怀旧则是回避现实,对社会存在偏见,不合时宜。如中年人的固定观念,表现为过分固持己见,如“坚信”某种经验是“真理”,对某件事做出决定后不再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而适当修改或采纳他人建议,从不听从别人劝告或与之持相反的意见。即使有足够的事实证明这种经验是错误的,内心也不得不承认其错,但在口头上绝不认错,甚至由于在心理上达不到平衡而不能自控,错误地坚持或一意孤行,我行我素,惟我独尊。

而老年人由于长年累月的生活习惯和工作习惯,个性心理特征更加明显。他们的兴趣、爱好、脾气、性格具有突出的个性化,比中年人更具特点、更加定型。他们总是顽固地坚持自己的观点、习惯和爱好,不赞成别人的意见和看法,更无法轻易改变。不 自觉地坚持自我为中心,自我防卫意识较强,对什么都感到怀疑,固执地想保护自己而采取利己的态度和方法,办什么事都优先考虑自己。

怀旧无坏处 但要调适好

1.积极参与现实生活。如认真地读书、看报,了解并接受新生事物,顺应时代潮流,不能老是站在原地思考问题。

2.寻找最佳结合点。如果对新事物立刻接受有困难,可以在新旧事物之间寻找一个突破口。

病态怀旧心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控:

1.走出过去,走入现实。应该加强学习,尽快适应这个社会,了解并接受当代新生事物,从历史的高度动态地看待问题,顺应历史潮流,不能停滞不前。

2.重新确定自己的位置,在过去与现实之间积极寻找最佳结合点。好汉不提当年勇,不要吃老本,新时代要再立新功。

3.变病态的怀旧心理为积极因素。正确吸收借鉴怀旧心理中的积极因素,如艰苦朴素、心态平和、关系融洽等,争取用这些好的习惯在现实生活中起表率作用。

4.变怀旧心理为前进的动力。在回味往日的成就与辉煌的同时,激励自己不断努力奋进。

发挥正常怀旧心理的积极功能。正常的怀旧有一种寻找安静、维持心灵平和、返璞归真的积极功能。这方面的功能多一些,病态的、消极的心态就会减少。因此,也不应对怀旧行为一概反对,正常的怀旧还是要提倡的。

所以说,心理活动是每个人都有的。然而这样一个别人不知道的思想角落,往往容易被他人忽视。所以我们自身必须时刻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不能让自己太压抑,需要帮助的话一定要表达出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内容